引言
中美举行关税会谈并发布联合声明之后,这场没有硝烟的“关税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美国并没有取消芬太尼关税的20%。并且在90天暂停期过去后,双方也将通过第二轮会谈,进一步确定其他领域的核心问题。
可就在这时,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却用芬太尼关税做文章,称中方不合作就要付出代价。
中方仅用4字霸气回应,给出明确立场。
芬太尼关税
此次引发争议的美国前官员名叫尼古拉斯·伯恩斯,是拜登时期的一名美国驻华大使。
早在2023年,伯恩斯就曾发表过看似自相矛盾涉华语录,表示既不支持“冰冻中美关系”,又要让美国的“自由航行”继续进行。属于是典型的“既要又要”。
中方可不吃美国这一套,包括此次的中美关税会谈,也是在中方用坚定立场和强硬态度换来的。
而这位前驻华大使却表示,如果中方不在芬太尼问题上进行协调,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伯恩斯提到的芬太尼,其实就是一种医用药物,广泛用于为癌症等重病患者缓解疼痛。
和津巴布韦的止咳糖浆一样,因为美国监管制度的松散,就导致芬太尼在美国民众之间被滥用,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自己管理不好,就回过头来指责中国,说中国明明是禁毒大国,却放任芬太尼这种东西流向美国,造成美国社会混乱。并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加征了20%的关税,明显是“莫须有”的罪名。
中方曾明确强调,中美双方积极进行过联合执法,对芬太尼类产品的管控做了及时有效的措施,还得到过美国社会的广泛肯定。
中国并没有美国的社会问题,却还是决定对芬太尼物质进行特别管控,还启动了相关法律法规。
面对美国的“欲加之罪”,中方也没有就此忍让,在美方加征20%报复性关税以后,中方也发起对等反制。
从那以后,美国不仅把芬太尼这类物质推向大众视野,也给美国市场埋下了一个隐患。
不仅如此,在特朗普政府4月9日正式启动“对等关税”之前,在2月2日、3月3日对中国商品加征各10%关税,都是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实施的。
中美关税会谈后,也只是将中美关税恢复到关税壁垒之前的状态,但对于芬太尼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以此为借口,特朗普政府缓口气后,是否会再对华加征关税、加多少关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定数。
中方严厉驳斥
芬太尼事件从最开始美国的社会问题,上涨到国家层面,如今又成了美国滥加关税的借口。
对于这种无端抹黑行为,中方必然是不会认可的。而这位前外交官却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进行协调,则更是无稽之谈。
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中,对美方提出的芬太尼问题再次明确强调: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对于美方人士罔顾事实的行为,我们坚决反对。
中方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先严正立场,然后辟谣。和此前发布的《不跪》一样,中方的坚决态度本身,就是回应美方不负责任抹黑的最佳利器。
未来的3个月内,中美双方还有很多需要谈判和讨论的事情,究竟是战术性缓和还是长期博弈,就看美国政府自己的抉择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芬太尼事件是美国自己装傻,想用这种方式对华加征关税,还是美国真的出现了此类问题,都暴露出了美国医疗体系的一大漏洞。
美国公众医疗本就不便宜,寻常的疾病挂号开药一套流程就要数百美元。不过在一些在美华人拍的中,可以看到部分美国医生人还是很好的,在医疗程序之外也会给这些患者暗示,帮他们少花些冤枉钱。
但是随着疫情和各类流感纷至沓来后,美国底层民众有的看不起病,对于芬太尼这类物资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很容易就造成美国费城这样“行尸走肉”的情景。
第二层原因就是美方自己亲口说的,中国的禁毒力度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想象的。与之相比,美国的禁毒就显得很不正规了。
根据光明网报道,美国将近9成的政坛官员都接受过美国药企的捐款,参众两院接受药企捐款的比例更是高达97%。
美国把芬太尼事件怪罪到中国头上,却不知中国早在2017年,就将四类芬太尼物质列入管控清单。
中国患者不到万不得已,别说是像美国民众那般滥用,就连正常使用也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审批,监察管控力度远比美国严格得多。
2016年,美国生产的芬太尼类物质就占全球生产总量的34.8%,其次便是比利时、德国和南非,中国的那点产量根本排不到前面。
按照美国这个逻辑,美国出现芬太尼危机,就要怪罪禁毒力度最强的中国;那么美国德州出现枪击案,岂不是要怪罪出口铜矿的秘鲁;出现警察暴力执法致使黑人伤亡,岂不是还要怪罪盛产棉花的印度。
美国政府解决不了自己国内的非法犯罪,却想方设法把锅甩给中国,简直就是孩童般无理取闹行为。
而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依次为理由制定法案对中国产品施加关税,就更加让人无法理解了。
总的来说,所谓的“芬太尼危机”不过是美国对华施加关税的一种说辞和手段。即便世界上没有芬太尼这种物质,美国也会把加关税的理由换成别的东西。
对中国来说,只要把握好这90天机会,强硬态度,不妥协,就能在90天后争取更多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