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消息称,法国“阵风”战斗机向来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闻名于世,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在此次印巴冲突的实际作战情境中,面对高度现代化、信息化且网格化的超视距空战环境,“阵风”战斗机原本引以为傲的强大机动性能却难以施展。战斗机具备的超机动性能,尤其是亚音速状态下的超机动性能,在实战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中国向巴基斯坦空军输出现代空战体系后,给全球军事领域带来的首个显著影响。
文章指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战斗机展现其卓越的亚音速机动能力,即“狗斗”能力,或许更多会成为航展上引人注目的表演项目,而非在决定胜负的空战中作为核心考量因素。事实上,近期发生的印巴空战已清晰表明,超视距空战或超远程空战将成为未来空战的主导模式,而战斗机间的近身格斗,则主要在驱离侵犯领空的敌机时发挥作用。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分析指出,此次印巴空战堪称未来空战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各国对大型战斗机编队间超视距空战的理解尚显片面,多将其简单视为“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互射”。从印巴空军的实战交锋中不难发现,中远程空空导弹的运用对作战体系及态势感知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愈发依赖于现代化的航空电子设备、空天电联网技术、电子对抗能力以及光电传感器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同时,这也对飞行员处理来自各类传感器的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实际上,现代化超视距空战对飞行员的能力要求极高。这意味着飞行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空中缠斗技巧,更需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展现卓越的战场态势感知与决策能力。当敌方运用电子对抗手段,干扰我方数据链通信,或迫使雷达无法正常工作时,飞行员需依靠自身对战场态势的精准判断与灵活处置,对发射阵位的选择以及抢占最佳打击站位的时机把握,都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
相较于传统的目视格斗型空战,现代化超视距空战在难度和复杂性上有了质的飞跃,对飞行员培养体系、空战对抗演练以及空中作战力量的发展都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紧跟这一变革趋势,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国家,才能在未来的空战对抗中占据先机,即便是军事强国美国也不例外。
从本轮印巴空战中,我们不难发现巴基斯坦空军在超视距空战中展现出的老练与果敢。他们通过与东方大国空军的多轮“雄鹰系列”联合军演(空战对抗),汲取了大量先进的超视距空战战术与理念。在随后的2023年和2024年多场系列空中对抗演练中,巴基斯坦空军进一步验证了其空战对抗体系的成熟度以及相关武器装备平台的可靠性,证明了其战术方案的可行性。
最终,在本轮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取得了7:0的辉煌战绩(巴方于5月15日官方确认还击落了一架幻影-2000战斗机)。可以说,若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贴近实战的空战教学与体系对抗演练,巴基斯坦空军或许难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战果。正是通过接触并吸收先进的空战对抗理念,巴基斯坦空军实现了质的飞跃。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在剖析此次印巴空战时,抛出了一个关键论断:在当代空战中,那些缺乏体系化作战能力、防空雷达组网能力以及现代化电子战对抗能力的空军,已然没有获胜的可能。在战役级的空战对抗场景里,大机群编队之间的空中较量复杂程度远超单机对抗。其战术协同、信息交互以及电磁对抗的维度,都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
印度空军在此次对抗中失利,并非是因为训练不够、战备不充分,也不是“阵风”战机本身存在性能缺陷。根本原因在于,其超视距空战理念依旧停留在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印度空军仍然执着于传统的诱敌伏击战术,企图通过双翼包抄来获取战场优势。在巴基斯坦空军凭借远程精确打击与电子干扰所构建的非接触作战体系面前,这种战术完全失去了作用。
印度空军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作战理念与装备发展双双滞后。一方面,其空战思想未能跟上信息化战争的步伐,依旧停留在“以平台为中心”的机械对抗模式上;另一方面,在装备建设方面,过度依赖从国外采购武器平台,却没有构建起跨平台的数据链与指挥控制系统。这就导致先进的战机在实战中,仿佛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造成印度空军虽然在战机数量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缺乏体系化作战能力,在战场上陷入了被动局面。实战中,巴基斯坦空军通过电子压制与超视距打击,迅速瓦解了印度空军的攻势,这充分证明印度空军“重单机性能、轻体系构建”的建军思路已经完全过时。
从更深层次来看,印度空军长期以来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近距格斗战术的精细化训练中,却忽略了空战形态已经从“平台对抗”向“体系对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战略上的误判,不仅造成了巨额军费的浪费,更使得印度空军在面对拥有完整作战体系的对手时,呈现出结构性溃败的局面。这种失败,绝不是几架战机被击落这么简单,它反映的是印度空军在空战认知范式与国防建设路径上存在的根本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