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三屯碑,老一辈心里曾是人挤人的热闹地。早年间这儿立着三块刻“甬”字的石碑,本叫“三甬碑”。西北方言里“tong”念成“tun”,又因“屯”有开荒意,才成“三屯碑”。



二十年前那叫一个热闹,新疆大学学生下课就往水上乐园钻。南郊客运站门口全是扛麻袋的旅客,路边烤肉摊孜然香飘半条街。全乌鲁木齐去南疆的人都在这儿坐车,车站一天发上百趟班车。

连厕所门口都有人蹲着吃馕,周边居民总跟外地亲戚显摆这儿。可如今的三屯碑,冷清得能听见树叶落地的声音。地铁1号线终点站总喊“三屯碑到了”,上下车多是去水上乐园的游客。

南郊客运站早拆了,原地盖起地铁维修站,啥痕迹都没留下。以前火爆的烤肉店,现在中午就两桌客人,老板说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为啥变成这样?



跟乌鲁木齐“摊大饼”式发展脱不了干系。城市往西往北猛扩,新商场抢走年轻人,谁还大老远跑这儿?

点外卖半小时到家,网购三天到货,牛羊肉市场都搬去城北了。现在火车飞机方便,去南疆睡一觉就到,谁愿坐七八个小时大巴?但老乌鲁木齐人心里,三屯碑就像自家老房子,破却感情深。

五六十岁大叔记得小时候在水库抓鱼,八零后说起等对象脸红事。门口修鞋的老张成了“情报站”,维族大爷晒太阳说“以前人多得很”。



三屯碑还能翻身不?得看会不会“吃老本”、找新法子。

夏天水上乐园人挤人,要是多办夜市、音乐节,准能拉回年轻人。南公园老树老房子收拾成怀旧拍照点,肯定能吸引一堆人来打卡。

把新疆大学老校区、八路军办事处串成红色旅游线,外地游客指定爱来。最关键是留住烤肉、拌面这些老味道,现在人就馋这口烟火气。



城市发展像家里装修,老家具该扔扔,但传代的木箱子得留着。三屯碑这块“活化石”,记录着乌鲁木齐从戈壁滩变大城市的脚印。

它提醒着每个人,城市跑得再快,也别忘了当初为啥出发。

三屯碑的未来,是一直冷清下去,还是重新热闹起来?



这事儿,还得看咱们怎么把老回忆和新点子结合好。大家心里的三屯碑,都有啥难忘的事儿?

不妨说说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