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核子控股的深圳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核酸检测费用未结清,将福建省莆田市多个卫健局告上法庭。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 年底至 2025 年 5 月,该公司以服务合同纠纷为由,先后起诉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及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卫健局。其中一家涉诉卫健局工作人员证实纠纷确因检测费而起,双方已达成和解,但具体金额未公开。这起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暴露出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深层矛盾。

一、事件背后的博弈: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的碰撞

核子华曦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疫情高峰期承担了大量核酸检测任务。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地方财政压力逐渐显现。根据财政部 2023 年专项审计报告,全国核酸检测资金缺口超 200 亿元,多地存在 “政府拖欠检测费” 现象。以武汉为例,2023 年公布的债务清单显示,仅该市就拖欠第三方检测机构费用达 7.8 亿元。莆田市此次纠纷,正是这一全国性问题的缩影。

对于卫健局而言,拖欠费用可能出于多重考虑:一方面,基层财政在疫情期间承受巨大压力,核酸检测支出往往未纳入年度预算,导致资金链紧张;另一方面,核子华曦此前多次因违规操作被处罚,包括兰州 “假阴性” 事件、长沙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这些负面记录难免让地方政府对其服务质量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付款意愿。


二、矛盾根源:检测有效性与资金合理性的双重困境

用户提到的 “检测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触及问题的核心。在疫情初期,核酸检测作为快速筛查手段,对阻断传播链确实起到关键作用。但随着病毒毒性减弱和防控策略优化,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边际效益大幅下降。2022 年多地推行的 “应检尽检” 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控制了疫情,但也导致财政支出激增。以北方某县为例,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成本从 200 万元(二十混一)升至 300 万元(十混一),若保持两天一次检测,月成本超千万元。这种 “不计成本” 的防控模式,在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如土地出让减少、税费减免)的背景下,难以为继。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核酸检测的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根据 2018 年政策,全国性传染病防控属中央事权,但 2020 年 “应检尽检” 费用改由地方承担。这种权责不匹配导致基层政府陷入两难:既要完成上级防疫任务,又要自行消化巨额账单。而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扩张期过度依赖政府订单,却忽视了政策变动风险,最终形成 “政府付不起、企业催款急” 的僵局。


三、信任危机:从商业纠纷到公共治理的反思

这起诉讼折射出更深层的信任危机。核子华曦曾因多次违规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其商业信誉受损直接影响了政府合作意愿。法律专家指出,此类纠纷的关键在于 “是否完成合规检测”—— 若检测方存在违约行为,政府有权拒付费用。这提醒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和信用评价机制,避免 “重效率轻质量” 的短视行为。


对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平衡防疫责任与财政可持续性,是未来需破解的难题。2025 年春节前后的防疫通知仍强调核酸检测的重要性,但未提及费用结算机制。或许,中央与地方应重新划分事权,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或国债发行,分担基层压力。同时,建立检测机构信用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才能从根本上修复信任链条。


结语


核酸检测费纠纷看似是一场简单的经济官司,实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公共治理体系与市场机制碰撞的缩影。它提醒我们: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兼顾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当 “花钱买平安” 的朴素逻辑遭遇现实困境,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和责任厘清,才能避免类似矛盾重演。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拉锯战的最终结果,或许能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化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欢迎关注社群会员官方服务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