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为什么现在多是姥姥在带娃?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周末的傍晚,社区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追逐玩耍,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聊天带娃。
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现象:如今陪伴孩子的老人,更多是姥姥,而奶奶的身影却明显少了许多。
这与我们印象中“奶奶带孙子”这种传统认知似乎有些出入。很多人也许会疑惑:带娃不是奶奶的“职责”吗?怎么现在反倒成了姥姥占据主力?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中国新闻网早些年发起的一项育儿调查显示,在3565份有效投票中,姥姥带娃的比例高达43.9%,远超奶奶的14.7%,甚至还有27.5%的家庭是妈妈亲自带娃。为什么现在“姥姥”逐渐取代了“奶奶”?
表面上看,原因各有不同:比如奶奶尚未退休、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儿媳更信任娘家人,等等。
但这些都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才真正道出了妈妈们的心声。
01
“孩子应该亲我”与“孩子应该亲妈妈”——心态差异影响巨大
一个真实案例讲述了这样的差异。
我的同事小若刚结束产假复工时,婆婆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刚断奶的女儿,还很贴心地让孩子晚上跟她睡,小若当时特别感动,觉得婆婆通情达理、真心为她好。
但渐渐地,她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一次她想带女儿一起睡觉亲密一下,婆婆却马上说:“你上班那么累,好好休息,孩子还是跟我睡吧。”
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眼神分明是在寻找妈妈。婆婆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带走了。
后来小若注意到,婆婆教孩子说话时,总是反复强调“奶奶”“爸爸”“爷爷”,却很少让她学“妈妈”。
甚至每次有亲戚朋友来做客,婆婆也总是夸:“孩子长得像爸爸小时候,连头旋都一模一样。”
这一切让小若感受到一种隐形的排斥:仿佛自己只是个“生育工具”,而孩子才真正属于这个家。
直到后来婆婆突发脑梗住院,远在外地的妈妈连夜赶来帮忙。
外婆带娃的方式立马不同了——她鼓励孩子跟妈妈亲近,每天早上教孩子给妈妈一个拥抱,吃到好吃的还会叮嘱孩子先给妈妈尝尝。
那一刻,小若才彻底明白,婆婆心里不希望孩子和妈妈太亲,而姥姥的出发点永远是“让孩子更爱妈妈”。
这就是心态的巨大差异:奶奶多半会认为孩子“姓我们家”的,就理所应当更亲她;而姥姥只想默默做后盾,让女儿与孩子感情更紧密。
02
奶奶带娃是“帮忙”,姥姥带娃是“心甘情愿”
很多家庭都经历过这样的分工:孩子出生后,奶奶主动“帮忙”照顾。
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奶奶的“帮忙”其实背负着一种交换心理。
比如,我的朋友安安家,奶奶确实帮忙照顾孩子,却仅限于看护。
孩子吐奶、尿裤子,奶奶从不处理,只是丢一边等安安下班回来再收拾;家里油瓶倒了她也不扶,更别说洗衣做饭。
偶尔哪天身体不舒服,就直接要求儿媳请假,连个商量余地都没有。
而且,她还常常抱怨:“我都这么辛苦帮你带孩子了,你该听我安排吧?”
这让安安倍感压力,甚至开始有些“怕回家”,深怕一不小心又触发婆婆的情绪地雷。
相比之下,妈妈帮忙带娃就完全不同。即便累得满头大汗,嘴上还是笑着说:“你上班辛苦了,我带着没事。”
她从不计较谁付出的多,不会时时提醒你“我为你做了什么”。
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姥姥出于爱女之心去带娃,而奶奶则更容易把自己放在“功臣”的位置上。
03
婆媳之间缺乏“天然的亲密”,导致沟通容易出现隔阂
虽然我们都希望家庭关系和睦,但现实中婆媳关系难处处和谐。
毕竟这两个人之间没有血缘基础,生活习惯、育儿理念、情感表达方式常常不同步。
而带娃这件事恰恰需要高度的信任、耐心和配合,一旦婆媳之间沟通不到位,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
比如有些奶奶喜欢“老一套”,孩子一哭就抱、饭不吃就哄、天气微凉就穿厚衣,年轻妈妈们觉得太宠太娇,想按照科学方式养娃,可奶奶总觉得儿媳“多事”,甚至会说:“我带大的孩子不比你强?”
姥姥虽然也有老观念,但因为是自己的妈妈,沟通更畅通,意见不合也容易说开。
女儿的一句“你这样不太科学”,姥姥多半会听进去。而婆婆要是听到这句话,很可能会直接翻脸。
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妈妈更愿意让姥姥来帮忙带娃,不是因为不孝顺婆婆,而是实在相处太累了。
果妈寄语
不论是姥姥还是奶奶,愿意帮忙带娃都是一种巨大的付出。她们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时间,投入到下一代的成长中,理应得到理解与尊重。
只是由于成长背景、家庭关系、情感表达方式不同,姥姥和奶奶带娃的方式自然会有所差异。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更清晰地认识家庭关系的边界,减少情绪摩擦,避免道德绑架,让育儿这件本就不轻松的事,不再因为“谁来带娃”而雪上加霜。
愿每一位帮忙带娃的老人,都能被善待;也愿每一个妈妈,都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些内耗,多些理解与力量。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