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要说中华这几千年,到底谁把“做皇帝”这事儿玩出了点儿新花样?
我今天说的这位,既不像黄帝那么能打,也不像蚩尤那么好斗,更不像尧舜那般处处仁义。
他是那种看起来寡言少语,实则心里早就排兵布阵,一手铺制度,一手安民心,干一行像一行的狠人。
这位,叫颛顼(zhuān xū),黄帝的孙子。
他是个半人半神的角色。
这可不是我张嘴瞎说,古书《国语》里写得明明白白:此人把星辰安在北方,说他不是普通人,说他是天上地下两头跑的角色,一点不过分。
那时候的天子,不只是管地上种地打仗的事儿,还得会看天象,懂礼乐,知风水,会安神祇,一个不好,就是地震洪水、民心离散。
先说他的出身。
黄帝娶了嫘祖,这事大家都知道,嫘祖是养蚕织布的一把好手,而颛顼的老爹昌意,是嫘祖的二儿子,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皇族血统。
昌意当年被封到若水(大概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俩人一块过日子,生了颛顼。
这孩子一出生,没大闹腾,性格深沉得很,不像别的娃动不动哇哇叫,他是那种“眼睛滴溜溜转,心里早明白”的类型,十五岁时就跟着当时的少昊一块儿治理九黎之地。
治理得咋样?两个字:服气。
治理九黎,是个烂摊子,前有蚩尤闹腾过,后有旧风俗没清理干净。
巫术横行、神棍满地,可颛顼没急着改天换地,他先学,先观察,慢慢下手。
后来黄帝去世了。
按说,黄帝那么多儿孙,轮也不该轮到颛顼,但偏偏就他上位了。
为啥?因为他德行高,政绩好,不是能说会道那类,是“你给我摊子,我能收拾;你给我人,我能带明白”的那种能人。
他上位的时候才二十岁,史书说他居于玄宫,玄是啥?黑,五行属水,北方黑水,主沉稳,后来人也叫他“玄帝”,这就不是随便一叫,是有讲头的。
他在位期间干的头一件事儿,是整治老黄帝晚年的一个大毛病。
黄帝后期,因为天下部落太多,难管,于是有点“靠天吃饭”,事事占卜,巫术当真,搞得正事没人干,神棍满地跑。
远古时期占卜形式
你想啊,谁还去种地?谁还去练兵?家家都点香拜神,啥也不干了。
颛顼一上来就说,这不行。
怎么改?他不是硬掰,而是先自己带头,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不搞鬼神那一套,摆明了方向:咱信神,但不靠神。
他设“南正”与“北正”两职。
南正叫重,专门祭天安神。
北正叫黎,管人间事务。
一个人专心对天,一个人专心对地,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他再发布命令,民间禁止私设巫祭,占卜、招神、通灵统统收归官方。
你要是搁今天看,这就叫“意识形态管控”,但你搁当时那种人神不分的时代,这就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
他还鼓励农耕,让百姓老老实实种地,别成天想着求神发横财。
咱得说句公道话,这政策虽狠,但起了效果,社会稳定了,百姓也都回到正经营生上了。
这位颛顼,不光会收拾神事,政事也做得漂亮。
他设五正:木正、金正、火正、水正、土正。
每一位都有专职:句芒、蓐收、祝融、玄冥、句龙。
看着像神仙,其实是各行各业的“部委领导”,负责春种秋收、天气气象、水利调节、土地规划等等。
你别看他整天“玄宫”里坐着,实际上关心百姓生活得紧,他四季巡视,走到哪问到哪,不是坐在宫里纸上谈兵的主儿。
他还改历法,创“十三月历”,意思是根据日月运行、五星合宿来定年的开始。
什么时候是春天?冰开始化、蛰虫苏醒、鸡叫三声,这就是新年。
这背后不是随便定的,是天文气象全考虑进去。你可以说他是“历宗”,中国历史上改历的鼻祖之一。
再说他搞的音乐。
他让飞龙氏研究风的声音,根据八种风声定乐谱,创了《承云乐》,专门用来祭天礼神。
你听听这名字,像不像古人版交响乐?
他还不闲着,四处巡游。
北至幽陵(今辽宁),南至交趾(今越南),西走流沙(沙漠边缘),东达蟠木(日出的地方)。
说白了,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他都走遍了。
为什么要走?
不是旅游,是告诉天下人:我不是“家里蹲”的皇帝,我是动起来的帝王。
在位78年,活了98岁,最后葬在濮阳,九个嫔妃也安葬在他陵北,作陪。
他的一生不惊不诡,却稳得惊人。
在那个神人难辨、部落横行的年代,他做到了人神分职、天地有序。
不是靠血统上位,是靠实干立身。
他不是黄帝那样的开国之主,也不是尧舜那样传说中的圣人,但他是真正把规矩定下来的人。
所以我说,黄帝开天,颛顼立制。
他是黑宫里的天子。
掌水,驭神,安人。
如果颛顼的“人神分职”放到现代,对你理解“科学与信仰”有何启示?留言区聊聊
参考资料:
《国语·周语上》
《史记·五帝本纪》
《大戴礼记・五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