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陵兰岛北部,有一种被极地生态学者称为“黑雁悖论”的生存现象:当迁徙期的黑雁发现湿地的食物减少时,雁群中的成年雌鸟便会啄食自己还未孵化的雁蛋,以换取能量完成飞行——这可能是自然界中最悲哀的策略之一。
可毕竟那种画面,还仅仅只是出现在鸟类身上。而当它的影子瞄向人类时,或许意味着悲哀再次加剧。
今天周末,本该休息的时间,我们就简单聊点没那么复杂的话题,是我在几个博主的主页刷到的视频。
首先是这位博主发布的“监控视频”,右上角记录里有准确的时间:3月14日8点37分左右发生。十几名城管突然冲出,二话不说两分钟内搬空水果店铺门口的水果。可悲的是女店员只有一个人,完全抢不过他们,只能事后看这空空如也的店铺大门,静默无言。
连强盗都知道要蒙面出门,而这些人却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做得理直气壮。这已不是“超线”的问题,而是道德“断线”的体现。
当然,城管是有理由的,就和支持他们的那群人所认为的一样:水果超出了店铺的大门线,那是一条“原则线”。
所以,水果就不再属于你的私人物品,城管有权将其搬上车,甚至搬进自己的肚子里。
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去年开始,已经多次有过城管在水果店铺门口搬水果的画面。其中最讽刺的两个,一是趁着店铺老板有事不在店里的时候偷偷搬,另一次是趁着女老板在门口抱小孩的时候强行搬。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城管这样的行径,是否正当。
这个在正常人看来并不需要耗费太多脑细胞的问题,居然也能存在争议,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可实际上,你只需要把事情反过来看一遍,就能轻而易举的判断出谁对谁错。
既然行为正当,为何要“偷偷”?
既然程序合理,为何每次事情发生后都要“道歉”?
既然每次都要在事后道歉,又为何下次还能继续偷偷的去搬和抢?
通报处理和道歉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类似的“结局”,已经无法反驳的说明了“究竟谁的问题更大”,就像前天我在文章里提到“株洲某银行”事件,为了取钱,家属把重病的老人抬到银行办理业务,然后老人死了。
有几个不明事理的人私信谩骂:家属也不是什么好鸟,为什么会忘记密码?重病还把人抬过去,有没有良心?银行没错!
可结果呢?人去世后,业务不仅办好了,银行还给了家属10万块双方达成和解。
简单至极的道理,没错为什么要赔这么多钱?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前几年,现在的摊流量明显减少了一部分。按理说,这种局面下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频率也应该下降才对……可实际上却是不降反增。除了上面所提,5月15日另一座城市的巡查人员合力掀翻夜市摊贩车子的视频,也被网友发了出来!
我真的完全看不懂他们,何至于此?是这名摊贩太穷了,上供不起“芙蓉王”吗?
根据“新京报”采访到的内容,巡查人员主要有两条解释:一,摊贩没交钱;二,他自己推倒的。
这看上去有点搞笑,以及相当的讽刺。就如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黑雁悖论”,明明底层挣点生活费已经那么艰难,却依旧有人想方设法的来掏他们的口袋。
这些城管、巡查人员,对流动摊贩而言,不就是为了“补充体力”,从而把他们当作养分的“黑雁”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类似事件发生的频率不降反增,因为摊贩越少,城管们就越要先下手为强,犹豫就会被别人抢先。以至于大半夜跑到摊贩家里,让摊贩帮他们向其他摊贩每个月收一条“芙蓉王”这样的迷之操作都出现了……至少,这种画面以前是很少见,甚至见不到的。不像现在,市场,仿佛开门收香火;执法,如同圈地要分红;摊贩,不过是路过的龙套,被迫入戏罢了。
长此以往,结局会是如何?《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哉?而明年无鱼。
答案显而易见:摊贩的数量必然会如他们所愿,越来越少。但那样并不证明人们不再需要这份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在思考其他的出路。然而这并非好事,因为大部分正经的出路,绝非靠“思考”就能得到。就是孟子那句:“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你指望一个饭都没得吃的人,来跟你讲道德和文明?
我一直认为,文明进程意味着社会对弱者的宽容,而不是用权力的刀锋逼迫他们在寒风中裸奔。可现实往往让人哑口无言。摊贩、底层不过求得一线温饱,却被人割去那唯一的稻草。
谁在食蛋?谁在飞?谁又在笑看卵破?若视预警而不顾,终于一天,会见证代价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