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白山松水间,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正激荡出吉林振兴的澎湃乐章。在吉港澳经贸交流暨长白山人参推介活动启程前夕,吉林省委书记黄强接受采访时,以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与案例,勾勒出这片黑土地上蓄势待发的振兴图景——这里不仅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摇篮,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热土。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细数吉林的“珍宝”:从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所航空学校、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架单反相机,到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袋化肥……吉林的基因里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



▲长白山美人松。(摄影 李德福)

时光流转,当夹皮沟金矿的矿灯照亮两个世纪的岁月,当长春市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群在修缮中焕发新生,这座镌刻着工业文明与历史文脉的省份,正以更开放的胸襟向世界展开怀抱。

你知道的吉林。

是长白山巅的天池如镜,倒映着东北脊梁的巍峨;是查干湖冬捕时冰湖腾鱼的壮美,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沸腾着丰收的热望;是中国四大奇观之一雾凇琼枝玉叶的童话。

但你可能不知道,低调的吉林究竟还有多少种魔法?

这里地处东北亚区域的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那棵刻满弹痕的老松,仍在风雪中挺立着不屈的脊梁;是中国黄金第一矿——夹皮沟金矿,蜿蜒着跨越两个世纪的“淘金史诗”;是长影旧址博物馆里一卷卷胶片转动着新中国电影的启蒙之光;是G331边境线上民族团结的赞歌在绿水青山间回荡;是每10名航天员里就有3名从这里出发;是中车长客车间内,磁悬浮列车正划破寂静,丈量着“中国速度”的新边疆……

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窄的爱,有太多,你不知道的吉林。

黑土地上,春潮涌动。从“大国粮仓”到“创新高地”,从“生态屏障”到“开放枢纽”,在东北振兴的壮阔蓝图中,吉林正以“每分钟”的奋斗与“每平方公里”的耕耘,解锁高质量发展的振兴密码。

黑土地上的“产粮密码”

核心数字:全国每10斤商品粮,1斤来自吉林。

核心数字:吉林省保护性耕作面积4000万亩。

黑土生金粮满仓,盐碱地里稻花香。“全国每10斤商品粮,1斤来自吉林”——这不仅是数字的荣耀,更是黑土地的承诺。在松辽平原腹地,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0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梨树模式”让秸秆化作黑土的“棉被”,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1%,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800亿斤,2024年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黑土地“越种越肥”的奇迹正在上演。在吉林西部白城,盐碱地不再是“不毛之地”。通过有机硅改良剂和智慧排灌系统,万亩盐碱地变身高产稻田,稻浪翻滚间,昔日的“生态伤疤”化作“金色粮仓”。吉林省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新增100万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长春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引擎

核心数字:从“一座城”到“一个圈”。

核心数字:“1 小时通勤圈”覆盖人口超1500万。

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吉林省提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新发展格局。

何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即以长春为龙头城市,联合临近的吉林、四平、辽源等市,组建庞大的现代都市圈。“圈”内,中国一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吉林化纤持续稳固全球人造丝市场龙头地位;四平市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守住了“耕地中的大熊猫”;辽源袜业园远销五大洲。“圈”外,通过哈长、沈长都市圈的联动建设,重塑东北城市群功能网络,改善东北城市群离散化的格局。“圈内圈外”产业协作紧密无间,交通互联畅通八方,“东西一体、南北联动、走向世界”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吉林“土特产”的硬核家底

核心数字:大米:每分钟,吉林产出8吨大米。

核心数字:玉米:玉米黄金带年均晒足3000小时。

核心数字:人参:“参”不可测 1棵人参拍出326万元。

核心数字:黄金:中国黄金第一矿——夹皮沟金矿。



▲吉林人参参农。(摄影 孙明胜)

黑土生金,沃野藏珍。每秒38斤优质大米从松花江畔的沃野产出,晶莹剔透的米粒承载着“黄金水稻带”的天然馈赠;向西望去,广袤的玉米带在年均3000小时的充足日照下翻滚着金色波浪,这里不仅是中国的“粮仓”,更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产区。从田间到舌尖,吉林的农产品以硬核品质筑牢大国粮基。而长白山脚下的“百草之王”更续写传奇——一棵人参拍出326万元的天价,印证着“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的行业地位。若论“含金量”,则不得不提中国黄金第一矿——夹皮沟金矿,这座跨越两个世纪的“金脉”至今仍在为共和国贡献璀璨瑰宝,吉林的“土特产”家底,正以科技赋能传统、以品质征服市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人参深加工产品。(摄影 王琳琳)



▲吉林人参。(摄影 王琳琳)

创新驱动的“吉林精度”

核心数字:平均每52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核心数字:吉林一号卫星,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8—40次重访。

核心数字:中车长客CR450试验时速453公里“贴地飞行”。

走进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机械臂挥舞间每52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吉林制造”的速度刷新着产业变革的刻度;仰望苍穹,“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以每天38—40次重访的频次凝视地球,在浩瀚太空织就一张“天眼”网络。从九天银河到神州大地,中车长客研制的CR450高铁以453公里时速“贴地飞行”,去年,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这里试跑成功,一辆辆“科幻”列车将“中国速度”推向新高度。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在吉林受训。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示意图。



▲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吉祥森林”里的吉林答卷

核心数字:吉林年产矿泉水800万吨,瓶身绕赤道70圈。

核心数字:每天,长白山释放12万吨氧气。

核心数字:吉林省野生东北虎数量5年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4—5只。

吉林这本“绿色账本”越翻越厚,红松、落叶阔等树种编织出一幅“吉祥森林”的生态锦绣,覆盖率达到45.2%的“绿色银行”计算着生态文明带来的丰厚利息。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的长白山,每天涌出40万吨优质矿泉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150余只东北虎豹在这里繁衍生息;林下经济产品年产量1062万吨。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这片黑土地上的每一片绿叶都在增值。

冰雪经济的“绝对热力”

核心数字: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全国第一。

核心数字:北大湖滑雪场:亚洲最大雪场,单日最大承载量3万人。

核心数字:查干湖冬捕:单网最高产量26万公斤,可以装满13辆卡车。

零下30摄氏度,滑出万亿产业,引来千万游客,冰和雪是吉林的两张王牌。2024-2025雪季,1.7亿人次游客用脚步投票,冰雪旅游总收入突破2950亿元。68家雪场的351条雪道如银色琴弦般铺展,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全国第一。亚洲最大雪场——北大湖滑雪场,单日最大承载量3万人。作为我国重要的冰雪运动人才基地,吉林培养输送了武大靖、周洋等冬奥冠军,以及齐广璞等雪上项目名将。而在千里冰封的查干湖上,传承千年的冬捕文化焕发新生,查干湖冬捕创下单网26万公斤新高。如今,吉林冰雪旅游接待总规模、冰雪相关企业数量、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30年,吉林省雪季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出游总花费达5400亿元。

向北开放的“钢铁驼队”

核心数字:中国每进口5只帝王蟹,4只经珲春口岸入境。

核心数字:“长满欧”班列运输时效比海运快2/3,运费仅为空运1/5。

帝王蟹“爬”进珲春港,红旗车“跑”向欧洲站。“长满欧”班列呼啸而过,运输时效比海运快2/3,运费仅为空运1/5;红旗汽车以此一路向西深入欧洲腹地;在吉林珲春口岸,占全国市场份额90%的帝王蟹从这里发向全国。放眼望吉林,正加快长春新区、珲春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中国东北内陆腹地,东联进入西太平洋,西进深入欧亚大陆西北的脉络逐渐清晰。

三地三摇篮“转动”吉林

核心数字:约每10名中国航天员3名吉林受训。

核心数字:长影旧址博物馆藏胶片总长度相当京港澳高速往返。

核心数字: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历史遗迹。

“三地三摇篮”不仅标注着吉林的历史坐标,更成为驱动现代发展的强劲引擎。从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到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如今,文化正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元素,1723部各种影片27652本胶片,铭刻着中国半部电影史;四平战役纪念馆、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里的钢盔诉说吉林英雄往事;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好太王碑巍然矗立,镌刻着高句丽王朝历史;空军航空大学先后培养出王亚平、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聂海胜、陈冬等优秀航天员。

文化从“先生向北”到当代书香

核心数字:新中国成立初20余位泰斗“先生北上”。

核心数字:新时代“一年三院士”“校长摇篮”在吉大。

20世纪50年代,匡亚明、成仿吾等20余位学术泰斗“先生向北”,为这片黑土地播撒下知识与文化的火种。而今,这股精神力量仍在延续,今日的吉林大学“一年三院士”,黄大年纪念馆成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车长客自主研发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70万大学生在此求学,科教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动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这里,黑土之下埋着文明的密码,冰雪之上跃动着时代的热力;从历史烽烟到未来星辰,吉林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更厚重、更炽烈。



▲查干湖渔民捕鱼。(摄影 卢冶)

原文标题:吉林:从每分钟到每平方公里的振兴密码

来源:香港大公报

责编:梁拓元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