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一个不到30万人口的小县城,每天下午放学时分,来自不同学校的二十多名小学生会集合列队。他们不回家,而是去一个名叫“德仁苑”的地方。
德仁苑创办人黄梅生(左)
这个“孩子王”名叫黄梅生,今年66岁,他是德仁苑的创办人,也是这些孩子们共同的“家长”。
每天下午5点,他都会在门口等着他们放学,和孩子们玩一会儿游戏后,傍晚6点开始吃晚饭。饭后,大家一起去菜园劳动,之后他会辅导孩子们写作业。
晚上8点半,安排二十多名小学生们入睡后,黄梅生要等6名上高中的大孩子放学。高中学业紧张,他们每天上完晚自习,要11点才能回来。
晚上12点,把大孩子们都安顿好了,黄梅生才可以安心睡觉。
“睡这里是陪陪孩子。他们回来会饿,所以要确保这些孩子有东西吃。所有的父母都是这个心情吧。”
这张沙发是黄梅生每天的住处
一次家访
这样的生活,黄梅生已经持续了17年。这些年里,先后有三百多名孩子在德仁苑寄宿,直到他们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他们在这里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任何费用。孩子们管黄梅生叫爷爷或校长,因为黄梅生退休前,是分宜县一所中学的校长。而他开办德仁苑,源于2002年的一次家访。
2002年的一天,一位女老师带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学生走进了黄梅生校长的办公室。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调皮捣蛋,搅得全班无法上课。黄梅生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和满脸的污垢,决定去孩子家里看看情况。
孩子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
可是到了孩子家中,却没有见到他的父母。家里只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奶奶在等着孩子回家,就连桌上仅有的萝卜和白菜也是邻居送来的。
孩子的父亲在家访的半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在两个月前也因癌症离世。黄梅生感慨:“这个孩子创伤太深了,那么小的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他有多痛苦,他有多难过,他有多想念他的爸爸妈妈。”
这一刻,黄梅生深深理解了这个孩子。
“事实孤儿”
彼时,黄梅生兼任县教育局副局长。他让各个学校统计孤儿的数量,同时开始在全县走访调查家庭困难,家长无力照顾的孩子。
走访中,黄梅生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事实孤儿”,他们或因父母双亡,或因一方去世、另一方再婚或入狱服刑等原因,无人照看。相比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事实孤儿”虽然人数不多,但面临的问题更加紧迫。
黄梅生走访困难家庭
“那时候我不知道‘事实孤儿’的概念。我觉得孩子是无辜的,他的教育是耽误不起的。”黄梅生意识到,要让这些孩子不误入歧途,必须给他们找一个新的家。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他想了各种办法,终于在2008年遇到了机会。
2008年3月,黄梅生在省里参会时,偶遇来江西老区建希望小学的上海企业家。他厚着脸皮主动上前,建议他们将资金用于帮扶“事实孤儿”。
爱心人士捐赠物资
此后的半年时间,黄梅生用企业家捐的30万元,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取名德仁苑。“用来关心孤儿,这个钱是用在刀刃上的。如果没有上海这些企业家的支持,我可能一辈子都做不成这件事。”
改变
2008年9月,第一批34名“事实孤儿”被接到德仁苑安家。
今年29岁的谢院平,是这第一批孩子中的一员。他一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改嫁,他跟随大伯一家生活。从有记忆起,他常常因为“没有爸妈”而遭村民议论,这也让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自闭。
谢院平
9岁那年,谢院平来到德仁苑。和初到这里的孩子们一样,突然的陌生环境,让本就没有安全感的谢院平,更加恐惧、无助。但很快,他就喜欢上了这里。
“我在家里没有地位,没有人关注,但是到了这里,住的吃的用的都有了,又有人关心。大家家庭都差不多,就更容易玩到一块儿去,也愿意交流,愿意开口。”
德仁苑的生活,让年少的谢院平找回久违的欢笑
有了依靠,有了家
为了节省必要的生活开支,也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在德仁苑,除了主食、调料、水果和猪肉以外,蔬菜、鸡鸭鱼和蛋类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黄梅生利用孩子们每天的课余时间,带他们一起劳动、种菜。这也是孩子们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孩子欣喜地发现他们养的鸡下蛋了
在德仁苑,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而且还有了一群同样命运的玩伴,和一个像家长一样絮絮叨叨的爷爷。
“我们当时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家,有了依靠,感觉自己的童年不一样了。自己也有了志向,有了目标。”谢院平回忆。
自从德仁苑开办以来,黄梅生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这里。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总是心系孩子,就连出差也想着给孩子们带些特产。
一次,在海南出差的他,想到江西老家的孩子们从未尝过椰子,便买了十几个带回去。第一次喝椰子汁,孩子们三人分一个椰子,喝完了又加水接着喝。这个场景黄梅生至今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总是感慨万千。
一辈子的追求
黄梅生1959年出生在江西分宜县,父亲是当地的矿工,母亲没有上过学,常年在家务农。虽然不识字,但他们坚定地让八个孩子必须读书。但年幼的黄梅生却并不理解,直到遇到一位名叫周宝芬的老师。
周宝芬从南昌航空大学下放到黄梅生所在的村子。那时,孩子们常常吃不饱,周老师便把饼干分给孩子们吃。她还特意拿来小人书、连环画给孩子们,黄梅生也正是从此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周老师她自己一直在看书,那就是榜样的力量。她教我们要好好读书,要关心别人,要多做好事,对我影响很深。”
高中毕业后,黄梅生做了三年扫盲教师,教村民认字。1978年,他考上江西省教育学院,毕业后,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选择回到老家分宜县,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之后转正,在教育系统工作了一辈子。
“老师”这份职业,是黄梅生一辈子的追求,而创办德仁苑,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骄傲。从2008年用30万元捐款建成德仁苑后,日常维持运转的费用,都靠他四处“化缘”。接待捐助者,带他们参观德仁苑,也是黄梅生日常的重要工作。
一棵小树的见证
自2008年德仁苑开办以来,这里已经接收了三百多位“事实孤儿”和困境儿童。他们之中,短的在这里生活了2年多,最长的在这里生活了11年。
目前,有70多位从德仁苑走出的孩子考上大专或本科,他们中有公务员、教师、军人、医生、媒体人。虽然在全国各地,但每年都有人回到这个曾经的家。
17年的时间里,黄梅生用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的过往。他始终觉得,应该给这些孩子的少年时代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印记。
而看着照片中年轻时的自己,他感慨:“348个孩子长大成才,我头发白了也值得。”
德仁苑创办时,这里原本还是一片菜地。当时,地里有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黄梅生觉得小树苗可爱,便花100元向菜农买下树苗留在原地。
“这棵小树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17年了。从一棵小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我348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来源:《冷暖人生》
编辑:蒋涵琦 刘子伊 王韵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