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珍梅

为助力职业教育发展,每年5月的第二周,是职业教育活动周。围绕“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主题,2025年,青岛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开展了产教融合、职普融通、职教出海、志愿服务等亮点活动,集中展示了青岛职业教育的风采与育人成果,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青岛市积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


中高本一体贯通培养

打破“一考定终身”

从青岛电子学校,到青岛科技大学,到北京交通大学、再到前往香港大学深造,青岛电子学校优秀毕业生朱仕元的求学路可谓职校学子逆风翻盘的典型代表。朱仕元是青岛电子学校2016届毕业生,也是第一批“3+4”贯通班学生。2013年填报中考志愿时,朱仕元及家人在浏览青岛市教育局官网时,发现了“3+4”这个新颖的培养模式——3年就读于青岛电子学校,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业考核合格即可“直升”进入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学士学位。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带着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好奇,朱仕元选择了放弃普通高中的入学资格,转而选择青岛电子学校作为人生的下一站。


就这样,朱仕元开启了极不平凡的求学之路,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这背后除了朱仕元自身的努力,也受益于青岛逐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上下贯通、左右融通、校企联通的升学成长体系,给中考发挥失常或是后劲足的学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为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求,青岛积极推进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本科“3+4”贯通培养改革。全力支持举办新型五年制高职试点。目前,青岛市共有17所中职学校、168个专业点获批招生,2025年计划招生1万人。


同时立足提供优质多元的教育选择,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中学教育阶段职普融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探索出“职普融通”“综合高中”“新型职普融通”三种高中阶段联合育人新模式,实行职普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籍互转。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所省级综合高中试点校、16所市级综合高中试点校,23所中职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7所中职与8所普高合作开展新型职普融通班,在校生总计超2万人。

专业跟着产业走

为未来就业铺路

在青岛,中职学校的专业基本上每两年会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优化调整,淘汰或停招一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增设一定数量的新专业。“十四五”以来,青岛市教育局聚焦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支持中、高职院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重点专业和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专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等专业。今年正值青岛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之年,多所中职学校新增了40余个专业点,涵盖无人机、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养老、婴幼儿托育等热点行业领域。


5月13日,青岛商务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示范日活动,全面展示了学校“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育人模式。2024年,青岛商务学校与龙头企业京东,联手打造数字商贸生产性实训基地。记者看到,实训基地包含京东零售便利中心、京东秒送配送中心、京东云仓仓储中心、京东电商云铺运营中心。学生在基地内,既可以模拟学习,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里面的很多设备和软件和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是一样的,学生真枪实刀练就真本领。所以,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上手很快。”青岛商务学校教务处主任李德凯说,学校推行双导师制,既配备校内老师又有企业导师。“我们学校的物流专业紧密对接青岛市24条产业链中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在青岛高新职业学校举办的职普融通示范日活动中,学校的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港口机器人、服装设计专业,让前来体验的普高学生大为惊叹。“看完后,我感受这些专业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技术方面,都很高端,很前沿!”普高学生牟昱亭说。

着眼于青岛人工智能发展领域,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建立以无人机操控、维护维修及航拍航测应用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师陈素娟说,在低空经济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无人机驾驶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新贵”,无人机航拍、无人机巡检、无人机在领域的救援等都是学生的就业方向,薪资也很可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青岛华夏职业学校今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学校团队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展专业调研,与优质中职与高校座谈人才培养方案,走访人工智能应用企业,开展岗位核心能力调研,确定人工智能设备运维、智能数据标注、应用技术训练、产品营销专员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同时,聘请行业资深专家面向2024级在校班级全面开设“人工智能概论”通识性课程。


当前,建筑装饰行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BIM技术、AI设计等新业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岛房产学校率先将BIM技术引入中职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今,学校拥有6间BIM专业机房、8名国家级考评员。与德才装饰、中建联合等名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提升学生BIM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探索职教国际合作新模式

5月14日上午,青岛2025年职教周第三站“职教出海”展示日活动在青岛电子学校举行。本次“职教出海”展示通过成果展览、技能展演、国际经验分享等形式,全方位呈现了青岛电子学校在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创新。

多年来,青岛电子学校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学校开设中加“3+4”国际本科班,这也是青岛第一个中职国际合作项目。2017年,学校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和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合作开设 中日“3+3+2”数字媒体技术国际硕士班。作为青岛市首批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2023年,学校成立中德电子专业能力中心。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青岛持续突出“国际化”引领。持续打造中德职教合作特色品牌,建成“职业教育(青岛)国际客厅”、中德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机电专业能力中心等中德职教合作平台,中、德、老挝三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项目已完成5期353名教师培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其中,西海岸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与新西兰培黎实训基地共建“培黎墨子工匠学院”,青岛电子学校在尼泊尔开办全国首个中外合作中职学校。

青岛职业教育还突出“金牌”引领。将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2024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600万补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承办校,安排资金363万奖励获奖学校和师生,全市共获得11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金牌、24枚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金牌,金牌获奖数全省第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