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放眼国内的博物馆,总是人潮如织,一票难求。在公众熟知的城市综合类博物馆之外,其实还有这样一类博物馆,它们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馆藏的珍品,而且还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那就是高校博物馆。据统计,目前中国备案的博物馆约7000家,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了400家。这些藏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虽然并不广为人知,但都别具特色。

在“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的当下,高校博物馆该怎样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馆员尹吉亭老师,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高校博物馆育人新生态

尹吉亭老师介绍,高校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包括文化育人、学术研究、科普教育、社会服务等。高校博物馆的设立和发展以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支撑,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是在校(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背景下,以学校的材料学部和艺术设计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建设的,藏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验和研究,成为实物教材。可以说,高校博物馆是学科专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其次,高校博物馆是高校人才培养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的很多展品都来自于校友捐赠,这些校友分布在各大知名陶瓷企业,有的是管理骨干、有的是技术专家,体现了校(院)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大学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在高校,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绝佳的育人平台,对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具有重要意义。尹吉亭老师认为,高校博物馆在育人过程中,绝对不是简单的展览空间,而是融合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的立体化运营平台。应该以静态展览为基础,构建动态式的专业课堂,并且延伸全过程的实践体验过程,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升级为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只有当博物馆的展品不仅被观察,还能够被测量、模仿、解构、甚至是颠覆时,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从陈列空间到教育生态的升华之变。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文化殿堂,更成为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实现从典籍到临床的认知跨越。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突破传统教学辅助定位,以文物实证和场景复原为支点,通过构建“展研一体”模式,既活化齐鲁医典智慧,又为学科交叉提供鲜活样本,使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学术生产力。


山东师范大学典籍博物馆将文献保护技术搬进展柜,从纸张肌理辨识到装帧记忆还原,使书本知识越入指尖实践。这座文化殿堂不仅助力学生成长,更搭建起学术对话平台、前沿展览与研讨活动,持续激发文史学科的创新活力。

从校园到公众开放

高校博物馆与地方博物馆形成有效互补,是社会公众提升历史文化科学素养、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的宝库。但是一些高校博物馆开放程度有限,或是仅仅接受一些单位团体的预约参观,或是未向校外个人开放,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高校博物馆从校园专属转向向公共开放,最大的障碍和现实的阻力是什么?


尹吉亭老师介绍说,高校博物馆通常以服务于教学科研为核心,其收藏、展览、管理模式也围绕着校内的需求设计。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强,展品种类和展览形式相对单一。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一直在探索从校园专属向公众开放的路径:通过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研学;邀请行业专家和校友企业面对面交流,举办论坛;定期到周边中小学以及社区进行知识科普宣讲的活动,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未来,博物馆将继续创新形式,搭建校政企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建设,加强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高校博物馆从校园专属向公众开放。


高校博物馆不是公共博物馆的缩小版,小众的展陈之外,小切口的公共服务活动,让高校博物馆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青春活力。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升温,高校博物馆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博物馆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契机,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高校博物馆?


尹吉亭老师认为,高校博物馆需要以专业性为根基,以年轻化表达为桥梁,把学术资源转化为公共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在齐鲁工业大学,学校博物馆以展品为依托,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拍摄了“荐宝”系列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陶瓷知识小课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形成了具有齐鲁工业大学专业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双向传播的文化驿站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端于高校,相比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见长。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学校历史文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也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山东师范大学典籍博物馆,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在讲解员带领下观摩珍贵文物,动手体验古籍修复技艺,收获颇丰。


山东师范大学典籍博物馆将学生请进来体验古籍魅力,积极履行社会教育职责,让沉睡的典籍走出库房,走进校园社区。这种双向文化传播模式,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流动的文化驿站,让古籍保护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在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正加速推进数字化布局,不仅延展了博物馆教育半径,更通过精准化数字服务,为公众提供全天候沉浸式的文化滋养。


高校博物馆这一实景的课堂,是中小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感受学科魅力、规划未来发展的优秀窗口。尹吉亭老师介绍,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中,高校博物馆应该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不断创新对外开放形式,增设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以陶瓷玻璃为媒介,将高阶的学术资源合理转化为适配全学段的育人素材。让小学生感受文化之美、中学生理解科技之真、大学生探索创新之深,最终实现教育链条的无缝衔接。


在多元文化传播的新时代,高校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与展示空间,更是促进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一座桥梁。通过高质量的展览和丰富的活动内容,高校博物馆正在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的平台。未来高校博物馆将继续放大它的社会作用,为更广泛的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