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过往四年对中国的态度有多强硬,这次耿爽的一连串提问,就有多狠。

联合国大会要换主席了。今年轮到西欧那边出人选,德国人贝尔伯克成了提名候选人。

这名字听着眼熟?

对,之前是德国外长,还是个蹦床运动员出身。但真正让人记住她的,不是运动经历,而是她那一套对中国的激烈言论。



她在当外长那几年,没少给中国泼脏水,隔三差五说中国“有攻击性”,还喜欢讲“要减少对华依赖”。

更离谱的是,台湾问题上,她居然公开支持立陶宛搞“台湾代表处”那一出,摆明了给台独撑腰。

中欧投资协定她拿来当威胁工具,想让中国妥协。

这些事,记着的人很多,她当选的阻力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次竞选,耿爽没翻旧账。

没有一上来就抨击她反华的过往,而是盯着她现在要干的事儿问。问题看起来不带火药味,但每一个都直戳要害。

比如他说:你要怎么带头抗住单边主义的冲击?

怎么维护联合国的地位?

听着平静,其实问的就是——你以前跟着美国走,现在还能中立吗?

还能站在所有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吗?

还能对发展中国家负责吗?

再一个问题问得更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怎么落实?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缺口谁来填?

这就是摆明了让她说清楚,她要不要真为发展中国家做点事,还是继续搞那种“说得好听、做得自私”的套路。

这俩问题,真不是随便一问。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总是打着“民主”“人权”“维和”的旗号,把发展中国家当提款机。

有资源就挖,有地盘就进,有问题就怪别人。

贝尔伯克那种“站队美国”的做法,很多国家早看腻了。

耿爽这一问,代表的其实是大多数国家的心声。



有趣的是,她在回答时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

她说了一些改革联合国、重视可持续发展、推动透明性这些话,听着是对的,但实质上没说出“怎么做”。

就像是去公司面试,说“我会努力工作、团队合作”,听着都挺对,但没人知道你到底能不能干活。

这也是问题所在。贝尔伯克过去的身份和立场,早就让人质疑她是不是能真正代表联合国的“中立性”。

尤其是在全球格局正在变化的当下,中国、东盟、非洲、中东这些地区的声音越来越大,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美国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了。

现在的联合国,不再是欧美国家主导的“俱乐部”,而是一个必须反映多极世界、多种声音的平台。这个平台的主持人,也必须是一个能平衡各方利益、不过分偏向任何一边的人。

否则,说得再好听,也没人信。

贝尔伯克之前表现出来的对华敌意,不可能被大家轻易忘掉。

这不是一个国家的情绪问题,而是她在外交岗位上展现出来的实际态度。

而这个态度,正好让人担心她是否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各国事务。 她想当联大主席,就必须回答好耿爽的问题,不光是文字上过关,更要让人看到态度的转变。

否则,她可能很难在后续投票中赢得那些本来就对西方怀疑的国家的支持。 不过,这事也不全是她一个人的问题。

说到底,联合国的结构和机制也需要改革。区域轮换制度本来是为了公平,但有些时候选出来的人,真不一定能代表全体会员国的利益。

这就需要大家都睁大眼睛,不管哪国来的候选人,都得问一句:你到底要替谁说话? 耿爽这次的表现,其实就起了个很好的示范。

他没骂人、没翻旧账,也没喊口号。

他用问题表达了立场,用理性压迫出了真相。这种方式,比任何情绪激烈的对抗更有力量。



而贝尔伯克接下来怎么回应,怎么处理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关系,会不会真正去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这些才是她能不能胜任这个位置的关键。 所以这事还没完。

投票还没开始,各国代表还在观望。而这场联合国里的“面试”,才刚刚拉开帷幕。

不管你站在哪一边,都该关注这件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更换,而是关系到未来几年全球话语权走向的风向标。

你说,能不看紧点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