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女孩能编码”遭遇26亿“失联”人群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编者按:5月17日,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以“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性别平等”为主题,聚焦数字时代性别平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数字化转型席卷全球,信息通信技术(ICT)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在线教育到直播带货,再到创业创新。然而,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全球仍有十几亿女性无法平等获取数字资源,技术领域的性别差距也亟待弥合。

《IT时报》将深入探讨科技如何助力女性在教育、经济和社会参与中获得平等机会,剖析数字化转型中的性别挑战,分享全球范围内推动性别平等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启示。

唯有打破偏见、释放“她力量”,方能构建一个更平等、包容的数字新文明。

在坦桑尼亚的奔巴岛(Pemba Island)上,村落掩映在茂密的棕榈树群中,当地22岁女孩Juma的命运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今年初,联合国相关组织在坦桑尼亚推进“非洲女孩能编码”倡议(African Girls Can Code Initiative),在桑给巴尔公立大学举办首次编码训练营,遴选17至25岁的非洲女孩学习编程知识。在大学修读飞机维修工程专业的Juma通过了选拔,进入训练营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

这是全球为缩小数字性别不平等鸿沟所做努力的缩影。Juma是其中的幸运儿,因为全球数字性别不平等现象如今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互联网使用率偏低,女性用户更加稀少,而且普遍缺乏数字技能。

正因为此,2025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将主题定为“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性别平等”,目的是帮助更多女性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时代,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失联”人群中女性居多

今年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成立160周年,ITU秘书长Doreen Bogdan Martin透露:“尽管我们在16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尚未接入网络。”

换而言之,全球目前仍有26亿人处于“失联”状态,其中,大部分为女性。

ITU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70%的男性用上了互联网,而女性的比例只有65%,男性与女性之间有1.89亿缺口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能够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比例更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

在经济发达的欧洲,男性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92%,女性则为90%,相差无几;而在非洲,男性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43%,不到欧洲水平的一半,女性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低至31%,只有欧洲水平的三分之一,男性和女性使用互联网比例的落差高达12%。


位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调研机构Data Reportal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25年初,坦桑尼亚有2020万人使用互联网,在线普及率为29.1%。换言之,坦桑尼亚七成人口都处于“失联”状态


“这里有Airtel、Halotel、Zamtel等好几家运营商,有的运营商还推出了5G,但是上网速度令人一言难尽,所以有些人在用星链上网。”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从事发电机生意的张林华说道。

在全球知名测速机构Ookla Speedtest公布的2025年3月份全球网速榜单中,坦桑尼亚的固定宽带网速为18.91Mbps,不及全球平均水平(99.92Mbps)两成,在上榜的154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36,而在移动网速方面,坦桑尼亚未能进入榜单。

“坦桑尼亚男性和女性人口基本差不多,非常年轻化,平均年龄可能不到20岁。从我平日接触来看,上网的女性的确比较少,即使是在城市里,不上网的人也不在少数,更别说在农村里,不少地方都还没有通电。在坦桑尼亚,像Juma这样的女孩更是凤毛麟角。”张林华表示。

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男女性别上,同样明显体现在城乡差别上。

换个维度来看,在26亿未使用互联网的人口中,有18亿生活在农村。尤其是低收入国家,据ITU称,农村居民中每6人才有1人使用互联网,而城市居民的这一比例接近1/3。

性别差距交织着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地区的女性在数字时代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同样失衡

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智能手机是人们上网的主要方式,而且往往是唯一的方式,尤其对女性来说。但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中,同样存在性别差距,而且差距没有收窄。

00后罗丹妮是位葡萄牙语翻译,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据其观察,当地男性移动互联网用户明显多于女性,“在安哥拉,男性是赚钱的主力军,女性的地位偏低,所以男性的网络使用率会比女性高。”

5月14日,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公布了《2025年移动性别差距报告》,带来令人“不安”的结果。数据显示,2024年,中低收入国家(LMIC)在缩小移动互联网使用性别差距方面没有取得进展,陷入停滞。这份报告称,女性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仍比男性低14%,中低收入国家仍有8.85亿女性没有接入移动互联网。

“重灾区”是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移动互联网采用率、智能手机拥有率一直最低,在8.5亿没有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女性中,约60%生活在这两个地方。在南亚,移动互联网采用率方面的性别差距这些年几乎没有缩小过,约为32%,这里有3.3亿女性没有使用移动互联网。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移动互联网采用率方面的性别差距目前大约为29%,仍有2.05亿女性处于“失联”状态。


勇哥去赞比亚已有三年多时间,在一家中国人开的农场里工作。5月13日晚上,《IT时报》记者和勇哥刚聊了几句,他便“消失”了,文字不回、语音不通。第二天,勇哥告诉记者,“失联”是因为他所在的地方离城市较远,移动信号时有时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出乎记者的意料,就是停电。“几乎每天都停电,有时候一停就是十几个小时。电一停,基本网络也就断了。”勇哥说道。他经常拍些视频,但上传到网上的过程很漫长,“发一个视频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来农场做工的当地女性不在少数,勇哥发现,她们很少使用智能手机,更别提上网。数据显示,赞比亚67%的人口没有“触网”。

“负担不起”的伤痛

如此多的人口“失联”,尤其是女性,原因在于多方面。

没有网络覆盖是其中一个原因。比如在北非地区,华为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称,在1000人以下的村庄中,仍有2.3万个村庄缺乏基础网络覆盖。国际电联发布的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至少95%的人口可以使用3G移动网络,90%的人口可以使用4G网络,但在低收入经济国家和地区,3G和4G网络分别仅覆盖了78%和39%的人口。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可负担性,这包括两部分:手机终端成本和数据使用成本。比如在北非,40%人口生活在世界银行定义的贫困线以下(日均收入低于1.9美元)。即便有了网络覆盖,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仍然买不起售价20美元以下的功能手机,更不用说智能手机。

相比终端成本,使用成本高昂将更多人变成了“数字沉默人群”,即使有网络、有手机,他们也上不起网。

联合国宽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数年前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将入门级宽带的使用成本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中的占比降低至2%以下。国际电联发布的《2023年ICT服务可负担性》报告(2024年数据尚未发布)显示,在纯数据(data-only,包含2GB流量)移动宽带方面,114个经济体实现了低于2%的目标,比上年增加了11个。

但众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距离“2%及格线”仍然遥远。比如乍得,用户每月流量使用成本在人均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32.69%,中非共和国为27.2%,南苏丹为32.59%。也就是说,手机上网成本将消耗掉这些国家用户三成左右的收入,如此高的占比,让绝大多数人负担不起。对比之下,中国为0.42%,也就是说,流量使用成本只占个人收入的0.42%左右。

更令人心忧的是,这些国家的数据上网成本在不断上升。仍以乍得、中非共和国为例,2022年,用户每月流量使用成本在人均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2.5%、24%,相比2023年低了10.2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更用不起固定宽带。比如在索马里,纯数据移动宽带支出会消耗掉人们12.59%的收入,固定宽带资费则会消耗人们76.6%的收入。


“授人以渔”跨过鸿沟

除了网络覆盖、使用成本等因素之外,缺乏知识和数字技能,亦将众多人挡在数字世界的大门之外,尤其是女性。

为了让更多女性拥抱互联网,弥合数字性别差距,众多国际组织以及企业开展赋能行动,“非洲女孩能编码”(AGCCI,African Girls Can Code Initiative)就是其中之一。挑选17至25岁的非洲女孩,为她们提供数字素养、编码、机器人和其他技术技能的培训。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女孩们可以继续获得硬件设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的支持,还可获得技能指导。

生活在奔巴岛的Juma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她从一位朋友那里收到一条WhatsApp消息,其中介绍了AGCCI倡议以及编程营开营招募通知。Juma很快提交申请,之后顺利通过考核进入编程营。

在AGCCI编程营,Juma学习了网络开发和人工智能等新学科知识。虽然培训时间只有半个月,但她对新技术的热情已经被激发。Juma自己尝试开发了一个移动程序,将语音转换成文本,从而帮助聋哑学生更好接受教育。

类似的行动还有很多,比如在利比里亚,联合国妇女署和Orange基金会开展了D4WEE项目,帮助当地人通过“Buy from Women”线上平台销售农产品、增加女性收入,并为用户提供保险、天气预报、灾害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咨询等等。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unsplash 即梦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