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四川报业博物馆迎来好消息。5月16日晚,2024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公布的“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中,四川报业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获得了推介最佳创意奖。在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的今天,报业博物馆展陈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展览,而是与数字化相结合,尤其在青少年文化教育中扮演独特角色。


同学们正在参观

5月17日上午,四川报业博物馆携手川内多所高校,举办“数字报业・青春传承”主题教育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前沿主题分享等形式,搭建起触摸报业历史、感知行业前沿的优质平台,探索博物馆与教育、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高校师生们开启了一场“报业时光之旅”,围绕数字技术与报业发展脉络,解锁报业历史与科技融合的奥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仿佛穿越百年时光,看见新闻从纸媒到电视网络再到如今智媒的全部历程。

来自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菊同学告诉记者,今天的观展让她感受到报业发展的迅速。她尤其对“报纸是历史的底稿”这句话深有感触,通过报业的发展变化,她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张菊本人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她对展览印象最深的展品是四川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报纸《人声》。“那一刻真的感觉和去其他博物馆不一样,有和自己非常贴近的真实感。”张菊说。

在活动现场,封面传媒编委、智媒编审中心总监张菲菲进行了“数字时代报业的破局与新生”主题讲座,分享了在当今时代环境下,报业遭遇的挑战与机遇。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晓霞对这场分享有许多个人感想。

邱晓霞是一名60后,一直有订阅报纸的习惯,曾经也是《华西都市报》的忠实读者,甚至有收藏报纸版面的习惯。如今进入掌上阅读,每天信息量巨大,且平台总会根据读者的“习惯”主动推送相似内容,其中还有不少假新闻。

“我经常和学生讲,面对大量信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偏听偏信。”邱晓霞认为,主流媒体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不仅能做到信息的快速,也有严格的审校,“不是什么都发的,我觉得这点很好,给了我们普通读者看新闻信赖的渠道。”

邱晓霞最喜欢展览中“烟火巴蜀”的板块,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和充满时代气息的装置,她仿佛能回到曾经的年代,让她感触颇深。“虽然这个博物馆不大,但它小而精,而且让大家很亲切,很有参与感。”邱晓霞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现场还增设了互动体验装置。四川报业博物馆联合封面新闻,在报博馆一楼和廊檐下设置“数字报业”互动体验装置。师生们可以通过沉浸式交互体验,感受新闻媒体行业前沿的“黑科技”。


同学们参观报博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同学戴上AI眼镜后,通过“注视”前方的《寻路东坡》书籍,AI小封机器人立刻在眼镜中呈现了有关苏东坡的视频内容,佩戴者可以通过转移“注视”的目标以及与AI实时对话,获取更多信息。而在AI眼镜的旁边,同学们正在排队体验风格化智能体,与AI苏轼进行对话。另一旁的“小封智作”机上,同学们还能亲自体验智能工具创作,生成想要的任意文章。


同学们与智能体苏轼对话


同学们体验“小封智作”

活动现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为四川报业博物馆授予“教学实践基地”牌匾。双方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报博馆独特价值,深入挖掘报博馆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场景,培养出既深谙报业文化底蕴,又掌握数字媒体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图据报博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