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中国市场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崛起,这片曾为西方车企带来丰厚利润的沃土,却对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失去了兴趣。

近期,在伦敦举行的汽车未来峰会上,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核心高管,曾在中国神龙汽车担任副总裁的毕高诚(Maxime Picat)直言,对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流失程度感到“震惊”。他警告称,随着中国本土车企不断逼近大众、丰田等外国车企仅剩的“最后据点”,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可能“再无未来”可言。

毕高诚并非普通的车企高管,他本身就是一位中国通,对中国汽车市场有着丰富的履历和深刻的洞察。他现任Stellantis的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运营官,同时负责供应链板块,还是Stellantis下一任集团首席执行官(CEO)的两大内部候选人之一。


2007年,毕高诚首次派驻中国,担任神龙汽车武汉工厂负责人,后升任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DPCA)总经理,全面主导合资公司运营。在华近5年的时间里,他推动标致、雪铁龙品牌本土化设计,成功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使神龙汽车销量实现翻倍。

如此丰富的在华经历,让他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脉搏把握得极为精准。

溃退的西方车企

从市场数据来看,西方车企在华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来自汽车行业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外国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降至32%,不到2020年时的一半。

尽管大众和丰田仍是中国燃油车市场的前两大制造商,合计占据34%的份额,但市场份额下降趋势明显。

比亚迪已取代大众汽车,成为销量最高的品牌。曾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车企,如今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份额被中国本土品牌逐步蚕食。


中国本土品牌在各细分车型领域的攻势日益猛烈,特别是在电动车和大型车领域,已经从外国车企手中抢占了大量份额。

在电动车市场,中国本土车企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迅速崛起。

以比亚迪为例,其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领先,在海外市场也表现出色,今年前四个月在新加坡销量达3002辆,占总销量20%,首次超过丰田,成为当地最受欢迎汽车品牌。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本土品牌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空间和性能的需求。相比之下,西方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显得较为迟缓,未能及时跟上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节奏。

现在,高端车型成为了西方车企在华的最后支撑点,但其优势也显得岌岌可危。虽然大众、丰田等集团仍在该领域维持高销量,但随着中国本土品牌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上的不断提升,这一优势也在变得摇摇欲坠。

困境与应对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西方车企也并非坐以待毙。

大众等德国制造商采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加倍押注中国这个主要长期利润来源。去年年底,大众宣布向中国追加25亿欧元投资。

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阿尔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表示,大众将在2026年第三季度前“重新”参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在中国推出的新产品将开始改善其在电池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


大众还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合作,如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全新CMP整车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并计划将量产车型面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与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坚定地朝着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受限于机制及政策影响,西方车企在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西方车企显然无法在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西方车企面临着来自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本土品牌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而且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也表现出色。例如,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产品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在全球汽车产业风云变幻的当下,西方车企在中国市场已然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重重困境与挑战如汹涌波涛般袭来,让它们举步维艰;另一边则是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如暗夜中的微光,为它们指引着可能的出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刻,西方车企的每一个决策都将深刻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向。

中国消费者具有独特的消费需求和偏好,西方车企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设计方面,西方车企需要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使用习惯,设计出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车型。


在功能配置方面,西方车企需要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一些实用的功能配置。例如,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科技的需求不断提高,西方车企可以在车型上配备更加先进的智能互联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功能,提升产品的科技感和竞争力。

同时,西方车企还需要关注中国消费者的售后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中国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及丰富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西方车企若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积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否则,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 “再无未来” 的警告,或许就将在十年内照进现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