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时候,29岁的摄影师杜炎军背着相机和三脚架,独自登上金顶,像往常一样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他的最后一次旅程。
几天后,他的遗体在悬崖下方的密林中被发现,由于地势险峻,救援人员无法将他的遗体运回,这个年轻人最终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被大自然吞噬。
随着事件的发酵,他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发现他的父母对他可以说十分歹毒,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呢?
杜炎军是一个河北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南京定居,他不是那种名声大噪的摄影师,平时靠给婚礼拍照片、帮商家做宣传图谋生。
朋友们叫他“蟹堡王”,因为他总爱穿宽松的卫衣,笑起来像个大男孩,带着点腼腆的温暖。
他的作品多是自然风光,日出、云海、星空,画面干净得像能让人听见风声,朋友回忆他特别喜欢一个人跑到偏僻的地方,架好三脚架,静静地等着光线变化。
杜炎军的性格有些内向,不太擅长表达自己,但对朋友特别仗义,有人请他帮忙拍张照片,他能花一整晚调整光影,力求完美。
2025年4月初,杜炎军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开始了一次独自旅行,他先去了云南,丽江的古城、香格里拉的雪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拍了很多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画面里是蓝得透亮的天空和远处连绵的山脉,没人察觉到异常,毕竟他一直是这样,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用镜头记录世界
4月22日,杜炎军抵达四川峨眉山,入住金顶附近的一家酒店,那天晚上他发了最后几张照片,云海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
朋友小侯回忆,当时他还和杜炎军聊了几句,问他冷不冷,他说“没事,挺好的”,聊天记录停留在当晚9点,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常,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留下的最后消息。
4月24日凌晨5点,酒店的监控录像捕捉到杜炎军的身影,他穿着一件深色外套,背着摄影包,手里拿着三脚架和无人机,独自走出酒店大门。
画面里他的背影显得单薄,仿佛随时会被清晨的薄雾吞没,他没有带手机、身份证和银行卡,房间里的行李整齐地摆放着,像在等着主人回来。
退房时间到了,酒店联系不上他,工作人员觉得不对劲,赶紧报了警,随后他失联的消息就传到了他朋友的耳中。
杜炎军失联的消息打破了朋友们的平静生活,4月28日,小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杜炎军平时每天都会和朋友联系,哪怕只是发个表情包,这次突然失联实在太反常了。
朋友们焦急万分,联系了多家救援队,试图展开搜救,可因为没有家属直接授权,救援工作一开始进展缓慢。
峨眉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有接到求助信号,但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组织了专业队伍上山搜寻。
峨眉山的金顶地势复杂,悬崖峭壁、乱石嶙峋,搜救难度极大,救援队冒着风险在山间搜索,试图找到任何线索。
4月29日,警方终于在金顶下的一处崖边发现了杜炎军的遗体,现场情况让人揪心,遗体周围是陡峭的岩壁,稍有不慎,救援人员就可能滑落。
朋友们听闻消息,既悲痛又无奈,因为地势太过险峻,遗体暂时无法运回,只能留在原地,等待更专业的救援方案。
警方根据现场情况和酒店房间里的物品,初步判断杜炎军是自杀,排除了他杀的可能,他的相机和三脚架散落在崖边,像是拍摄到一半突然中断。
救援人员尝试靠近,却发现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朋友们不愿意相信这个结论,他们说杜炎军平时那么热爱生活,怎么可能选择这样的结局?可现实摆在眼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杜炎军的家庭背景后来也被朋友们一点点拼凑出来,他从小就没享受过完整的家庭温暖,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母亲改嫁抛弃了他,从此和他断了联系,他出事后也一直没有露面。
年幼的杜炎军被送到河北老家的爷爷奶奶身边,由两位老人抚养长大,爷爷奶奶虽然疼爱他,但毕竟年事已高,经济条件有限,生活过得清苦。
大学毕业后,杜炎军选择留在南京,开始独自打拼,他租了一间小公寓,平时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摄影设备和旅行上。
朋友回忆他的生活很简单,衣服就那么几件,吃饭常点外卖,最多的时间都花在研究摄影技巧上。
他没有固定的感情生活,也不喜欢热闹的场合,朋友聚会时,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笑着听别人聊天。
近半年,杜炎军的生活压力逐渐显现,摄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的订单越来越少,存款也所剩无几。
朋友偶尔会借钱给他,但他从不主动开口,总是表示没事,他把心事藏得很深,朋友们虽然察觉到他有些不对劲,却没想到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事件曝光后,无数网友在杜炎军的社交账号下留言,“下辈子一定要有个温暖的家”,成为最常出现的一句话。
他的离去让人们记住了那个叫“蟹堡王”的年轻人,或许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的离去,而在于他生前无人真正走进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