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时年七十四岁的粟裕大将病重,向中央申请想回家看看。

但是,经过多重考虑之后,这个请求没有被通过,因为当时粟裕将军的身体无法支撑他成行。

为了完成粟裕将军的心愿,中央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由张震带领一些人回到粟裕的家乡,用摄影机、录音机、照相机,将粟裕的家“搬”过来,这一办法实现了。

粟裕将军阔别家乡多年以后,又见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为什么位居十大将之首的粟裕病重之后不想着安心养病还想要回家看看呢?



因为从少时离乡到如今两鬓斑白,由于各种原因,他已经半个世纪没有回过家乡了!

烽火岁月,故土难归

1927年,临行前,怀揣着理想的少年又满怀深情地回头看了一眼老屋,他将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这一眼横跨了半个世纪以后也未曾褪色,他无数次在梦中回忆起故乡,老屋都还是那个模样。

自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粟裕便如离弦之箭,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将个人完全投入到革命的事业之中。

以身报国,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们的实践。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通信犹如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

很快,他与故乡的联系便被无情的战火切断。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故乡会同的山水、亲人的音容笑貌,时常在他的梦中浮现。



那熟悉的道路,儿时嬉戏的伙伴,家中温暖的灯火,无不勾起他深深的思念。

然而,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安宁幸福的生活。

他只能将这份浓烈的思乡之情深深掩埋在心底,化作前进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为人民的未来,奋力拼搏,浴血奋战。

几次错失,回乡成憾

第一次有机会回家,是在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当时已经分出了形势,战局已定。

彼时,粟裕已离家20余载。老战友陈毅关切地问他:“你离家20多年了,想不想家?”



粟裕的回答饱含深情:“我家有老母、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怎么不想?现在我只能以战斗胜利的消息,借反动派的报纸,遥远地向家乡人报喜,让家里人知道我还活着。等到全国解放后,我再回家去看看他们。”

这番话让人十分动容,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却因战争只能强压心底,将对家的眷恋化作支撑他的力量。



解放军渡江后,会同很快解放。

陈毅体谅粟裕思家心切,提议派一个排的兵力作警卫,护送他回家。

这一提议饱含着战友间的深厚情谊,本是一次难得的归乡契机。



但粟裕听到要一个排护送时,却犹豫了,他觉得如此兴师动众,实在不妥。

当部下告知他雪峰山有残匪,需一个加强连的兵力护送时,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此时战事正紧,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仍待收复,这项工作由他负责,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于是,粟裕强压下对家乡的思念,以台湾还没有解放为由,谢绝了陈毅的好意,毅然选择继续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他将个人的情感深埋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战斗中,这种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每一次思乡之情泛起之时,都是对心灵的一次冲击。



而粟裕将军却为了解放事业无数次强按下那份心灵的悸动,将情感深埋于心中,这份忍耐值得人们钦佩。

到了1958年,回家的机会再次降临,粟裕在长沙检工作。

巧合的是,会同县长也在此开会,粟裕与县长进行了一次亲切的交谈。



交谈中,他详细询问家乡的情况,言语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想顺道回乡的意愿。

然而,当他听说家乡正在如火如荼地搞“生产”,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期,家乡的每一份人力、物力都至关重要。



自己回乡,即便只是短暂停留,也可能会分散乡亲们的精力,影响当地的生产建设。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粟裕再次压抑住内心对故乡的强烈渴望,毅然打消了回乡的念头。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默默地藏在心底,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奔波忙碌。

暮年遗愿,终得慰藉

1981年,此时的粟裕,已至风烛残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犹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乡愁在心底藏了这么多年,反而越来越深,他越来越频繁地在梦中想起那个老屋。



想起儿时的生活,想起曾经玩耍的伙伴,不知如今的他们是什么模样,他们现在是否还活着。

他想起老家屋后的那棵大树,大树的枝桠随风摇曳,树叶哗哗作响,他想再摸一摸那棵树。

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医生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强烈反对他长途奔波。



中央也从他的身体状况出发,无奈地拒绝了他回乡的请求。

他也知道大家都是为了他好,但心中总也有抑制不住的遗憾,为了满足粟裕的思乡之情,中央特意安排张震代替他回到故乡会同。

张震深知此行的重要意义,最后不负所托。



他不仅带回了粟裕家乡的照片、特产,还将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事无巨细地讲给粟裕听。

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照片,看到了曾经的家如今的模样,品尝着家乡的特产,听着家乡的变化,粟裕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虽然他未能重新踏上那片故乡的土地,但通过张震的讲述,他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当初离开的时刻。

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亲切,他心中的遗憾也稍稍得到了一些慰藉。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在北京溘然长逝。



在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铁血将军内心深处的柔情与细腻。

更看到了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的高尚情怀与伟大胸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