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一桩“还没落笔、就已经见风”的消息在中东和北非之间浮了出来。
据NBC援引消息人士称,美国政府正在与利比亚方面沟通一项迁移计划:将多达100万名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地带转移至利比亚境内。作为交换,美国打算解冻十多年前冻结的利比亚国家资产——那是一笔当年卡扎菲存在美国体系里的外汇资金,一动没动过,如今突然要松绑,不是巧合。
利比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听见风声后,第一个跳出来按了刹车,说“不可接受”。但他们没有细说原因,声明写得也不算激烈,只是把这话摊在明面上了:别想绕开利比亚人自己,在地图上动手指头。
从架构看,这笔交易的思路不算复杂。美国放一笔钱,利比亚接一群人。听起来像是一场人道救援行动,背后却是一次资产回路换取地缘结构调整的试探。换句话说,动的是资金池,换的是缓冲带。
但利比亚真是缓冲带吗?这地方十年没真停过火,从政权到部族,基本就是“谁先喊话谁说了算”。一边是东西两套政府拉锯,一边是民兵、部族、地方议会各说各话。这种地形结构,不是安置人口的后院,是一张还没拼齐的拼图。你把人往这儿塞,就像是拿整箱沙子去修破水箱——表面堵得住,底下全漏。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利比亚这几年虽然没大新闻,但其实正忙着争一件事——怎么把被冻结的外汇资产拿回来。联合国安理会在2025年年初通过了第2769号决议,同意利比亚主权财富基金LIA在特定框架下动用部分被冻结的资产,目的是维持资产价值不再缩水。也就是说,他们自己才刚刚看到一点松绑的希望,突然有人打算“代为处理”,难怪会蹦起来。
你要知道,这批资产原本是打算修港口、建发电站、做主权基金盘活的,现在却被当成迁移计划的“启动资金”,等于在利比亚人眼里贴上了“代价”的标签:你想拿回你的钱?可以,先收我们这批人。
从加沙的角度看,战争带来的溢出百万人早已难以承载,但问题在于,这100万人的去向,不是该由另一头的金融清单来决定。他们要去哪、住哪、拿什么身份、如何就业——这些在传出来的设想中,一个都没提,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坐标:利比亚。
这种模糊,在过去几年里不是没有先例。2020年后期,曾有智库提出用北非国家吸收部分中东难民,包括埃及西奈半岛和利比亚南部沙漠都被拉过地图。最后全没落地。为什么?不是没人愿意接,而是“接了管不住,管不住就失控”。
100万人的迁徙不是调拨,而是牵动实打实的“社会重量”。就像你把水灌进裂开的水缸,缸能不能撑得住?
如果现在这个“资产+人口”模型真走下去,那利比亚可能面临一种新局面:你是中转站,但没控制权;你有主权资金,但用法由别人先开价。这不是施压,也不是谈判,是一场“画布外作图”的操作。你自己还在搭骨架,外头已经给你盖上屋顶了。
从技术操作上看,最早提出释放这批资产的思路,是基于保值、抗通胀、扶持重建。但现在一旦绑定到“人头数”上去,利比亚国内很快就会有人质疑:这还是国家的家底吗?还是拿来做筹码的“手尾货”?
“外汇不怕被冻结,就怕被安排。”这话不难懂:资产只要还在原地,就有希望回家;但一旦被“安排”进另一个框架,主权也就不剩几成自主了。
更别提迁移本身还有法理问题。联合国《第四日内瓦公约》明确指出,强制迁徙必须满足自愿、尊重、安置配套等条件。现在这事的节奏像不像提前选好了仓库,就等人装进去?
还有一点冷门但关键的:据《中东之眼》报道,美国过去几年已与利比亚多次就“冻结资产管理”问题进行私下沟通。也就是说,解冻早不是单纯的行政决议,而是被包进了更大的盘子里。而现在这个“迁移换资产”的版本,可能只是这个大盘子里最先露面的那一格。最难受的,还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