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问:“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没到盖棺论定那天,谁又能轻易下结论呢。

正如有句话所说:“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虽然,我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是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家都很安静;

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却表现得很热情。



这是为何?

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别人的环境VS处处是人情世故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被环境所改变的产物。”

事实上还真就如此。

大学毕业的人,曾经所处的大学环境,是一个不需要刻意去迎合任何人的环境。

当然,不排除少部分,为了争取某种名额资格,而刻意去迎合别人的人。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的。

即使后来毕业步入职场,他们凭借自身学历,成为公司实习生,这时候是会开始经历一些人情世故,是会渐渐开始去迎合一些人。

但是迎合别人的程度远不及那些早早步入社会的人。早早步入社会的人,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迎合别人。

你不去迎合别人,别人怎么会把吃饭的本领教给你。你不去迎合别人,别人少不了会欺负你。



所以,早早步入社会的人因为是从迎合别人的环境中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很大概率会养成见谁都很热情的习惯。

即使,他们过年回到家,也依然保持着这份热情。

然而,那些大学毕业的人,更多是将过年回家视作“终于可以不用去管那些人情世故,不用刻意去迎合任何人”。

因此,过年回家,对于大学毕业的人而言,更多是一种在“战场厮杀”后,回到后方休整。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安静地待着。

除此之外,大学毕业的人过年回家,之所以都很安静;而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却表现得很热情,还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



早早外出打工的人,过年回家是“衣锦还乡”

早早外出打工的人有着这样一种心态:在外面没少受到冷嘲热讽,过年回家是“衣锦还乡”的时刻,必须表现得很热情。

这里的“衣锦还乡”是加了引号的。

也就是说,即使在外面没有混出个什么名堂来,在回家那一刻,也必须让所有人觉得“我在外面混得不错”。



在过年前夕,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一些有意思的回村短视频:

车到村口,摇下车窗,音乐声放到最大,中华烟放在旁边,见到熟人,立刻停下来,很热情地打招呼,然后递上一支华子。

别提多有面子了。

还有一些更夸张的视频,车被开翻,招呼父老乡亲一起来帮忙抬车的。

当然,人家应该不是故意开翻的。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都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心态。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一点也不奇怪。

早早外出打工的人,按照上完高中来算,这时候他们大多是在十八岁的年龄。

这样的年龄,到社会上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男的更多是汽修厂的学徒,女的更多是服务员或者服装店导购等等。

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冷嘲热讽。

过年回家,对于他们而言,是难得体面的一次机会,哪怕这种体面有装的成分。

所以,他们必须得热情。



大学毕业的人,过年回家是“不好意思”

作为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你以及家里的父老乡亲,理所应当地会认为,“你应该混得不错”。

否则这个大学上了还有什么用。

正所谓,“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

但是,实际上从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后,你一个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人,在残酷的职场中厮杀;

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可能也拿不到什么像样的成绩。



这时候,你过年回家哪里还有什么“衣锦还乡”的心态,更多就是“不好意思”。

因此,你宁愿选择安静。

你希望安静到当个透明人,你希望安静到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因为,他们一旦注意到你。

就会像你上学时,问你考了多少分那样,问你在哪里工作?一个月多少钱?还会问你找到对象没有?

这些问题非常精准地扎向你的内心深处。

让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场面着实有些尴尬。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的人跟早早外出打工的人之所以在过年回家时,一个安静,一个热情;

既有跟成长环境不一样的原因,也有因为他们心态不一样的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