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与伊朗之间关于核问题的博弈,再次进入了“喊话升级”的阶段。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媒体高调宣称,伊朗已经收到了一份由美方提出的有关核问题的“新提议”,并且“他们知道,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就会有坏事发生”。
然而,几乎在特朗普话音未落的同时,伊朗方面立即作出强硬回应。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声明,否认德黑兰收到任何美方文件。他强调:“伊朗尚未收到美国的提议”,并断言“伊朗不会在任何情况下放弃其和平利用铀浓缩的不可剥夺权利。”
这场突然掀起的美伊“口水交锋”,实则是当前中东格局大变局下,一场“高级别威压试探”与“战略性强硬回应”的缩影。在加沙战火仍炽、红海局势动荡、美以联盟被阿拉伯舆情持续质疑的当下,美国对伊朗发出“迅速回应”的最后通牒,并不是偶然的外交表态,而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信号释放。
特朗普所谓的“坏事发生”,显然并非指空口威胁,而是美方正在重新布局对伊朗的“多轨施压”。其一,是军事围堵加码。自5月以来,美军在波斯湾附近加快空中与海上战力部署,航母战斗群与无人机行动频次持续上升。其二,是通过第三方释放外交施压信号。此次“提议”消息的传递,甚至并非通过传统外交信道,而是由阿曼方面“转交”。路透社引述伊朗消息人士称,阿曼政府已收到美国的提案,将在近期转交德黑兰。这种绕过直接对话、通过地区调解者施压的操作,本身就是对伊朗意志力的试探。
但伊朗方面也毫不示弱。阿拉格齐的表态清晰地划出三条底线:第一,伊朗拥有铀浓缩的权利是不可谈判的基本前提;第二,任何协议的基础是“解除制裁”,而非“交换让步”;第三,美方若再以“强制性语言”作为谈判基调,伊朗将拒绝对话。
伊朗此番并未陷入被动辩解,而是主动挑明问题核心,美方至今未展现任何“实质让步”。从伊核协议(JCPOA)被单方面撕毁,到重新实施极限制裁,再到通过以色列施加地缘安全压力,美国在过去五年中未曾就其过往错误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补偿或诚意表达。如今,特朗普政府想要在不解除任何制裁、不承认伊朗合法权利的前提下,重新推动“框架谈判”,这在德黑兰看来无疑是一种“带枪谈判”。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之所以在此时对伊朗释放“模糊提议”,一方面是出于选举政治考量,特朗普需要“外交突破”作为竞选资本;另一方面,也是想趁以色列-加沙冲突转向、伊朗暂时收敛地区行动之机,寻求战略再平衡。但伊朗显然并未准备“配合剧本”,尤其是在美方仍坚持“制裁不退、威胁不止”的立场下,德黑兰看不到任何“体面回合”的空间。
从更广义的地缘格局看,这轮美伊交锋暴露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遭遇系统性衰退。一方面,美国的制裁手段逐渐失效,伊朗通过与俄罗斯、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源与结算合作,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制裁缓冲”;另一方面,伊朗对其“地区威慑力”的信心正在上升,无论是对以色列的导弹与无人机回击,还是对红海局势的隐性牵引,伊朗展现出一种“不惧对抗、拒绝单边”的硬实力姿态。
而美国当前的策略,更像是“绑架性外交”,先通过极限施压打压对方空间,再通过模糊提议诱导谈判回桌,最后试图在“美方主导结构”下重塑协议路径。只是,如今的伊朗已非2015年的伊朗,当年面对拜登-奥巴马的“善意窗口”,尚且谈判破裂,如今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式话术,伊朗的回应自然只会更强硬。
接下来,美伊之间是否会因这一“提议风波”走向对话,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伊朗不会在“尊严”问题上让步,特朗普也不会在“威胁工具”上收手。这意味着,短期内双方将继续处于“准对抗-低接触”的复杂状态。
一场看似外交提议的博弈,实质上是一轮战略意志的较量。而“是否收到提议”,已经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美方是否准备放下傲慢、结束制裁、承认对方的最低尊严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任何所谓的“建议”,都只是一封写给媒体的空头支票。德黑兰已经表明立场:尊重主权,解除制裁,才能谈判。否则,“坏事发生”的,恐怕不止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