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曲靖市罗平县罗雄街道将未缴纳城乡居民医保的居民名单公示于众,名单中甚至出现与明星同名的“刘德华”,引发舆论热议。当地回应称此举为“反向公示”,旨在提醒参保,但律师明确指出,医保缴费本为自愿行为,公开名单涉嫌侵犯公民权益。这一事件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强制”与“自愿”的边界争议,更引发对医保制度普惠性与公民选择权的深层思考。
一、争议焦点:自愿参保与基层治理手段的冲突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以“自愿参保”为基本原则,旨在通过互助共济机制分散疾病风险。然而,部分基层单位为完成参保率指标,采取过激手段。例如,罗平县的“挂榜示众”行为,虽未泄露身份证号等隐私,但将未缴费者姓名公开示众,本质上带有“道德谴责”意味,可能引发“污名化”效应。类似现象并非孤例,多地曾出现以“断保警示案例”宣传未参保后果,甚至设置“待遇等待期”倒逼缴费。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做法虽出于善意,却违背了政策初衷。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杨敏律师强调,医保自愿性受《社会保险法》保护,基层单位无权以公示、施压等方式强制参保。政策执行中的“软强制”若过度,可能削弱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反而降低参保积极性。
二、未缴医保的风险:从“侥幸心理”到“沉重代价”
尽管基层催缴方式存在争议,但医保的保障作用不容忽视。多地公布的案例显示,放弃医保可能使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云南红河县张某某因未缴医保,跌落重伤后自费超7万元,后续治疗费预计达30万元,家庭不堪重负;
江苏高邮市金某因断缴医保,突发脑膜炎花费10万元无法报销,追悔莫及;
陕西汉阴县某村民患重病后因未参保,全部费用自付,导致“因病返贫”。
这些案例印证了医保“宁可不用,不可不备”的现实意义。国家医保局近年通过政务新媒体普及政策,以“一年花380元参保值不值”等通俗议题引导公众理性选择,强调医保是“风险管控”而非“即时消费”。然而,如何让公众从“被动催缴”转向“主动参保”,仍需更人性化的沟通与制度优化。
三、治理创新:从“强制公示”到“正向激励”
基层医保征缴难题,本质是政策宣传与公众认知的错位。部分地区已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模式:
精准宣传:如关庙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用真实案例让村民直观感受医保价值,并为特殊群体提供代缴服务;
政策优化:人大代表建议对经济困难地区实行“连续参保减免”,减轻缴费压力,提升长期参保积极性;
技术赋能:国家医保局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有问有答”的互动场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将评论区变为政策讨论与诉求解决的“加速器”。
这些实践表明,提升参保率的关键在于增强制度吸引力,而非依赖行政施压。例如,降低山老区居民缴费负担、简化报销流程、扩大异地就医覆盖等举措,更能从根本上消除公众顾虑。
四、反思与建议: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
医保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需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间寻求平衡:
法律层面:明确“自愿参保”边界,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手段,同时对冒用医保、骗保等行为严格执法,维护基金安全;
政策层面:优化筹资机制,探索差异化缴费政策,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
治理层面:基层单位应摒弃“指标至上”思维,转向服务型治理,通过透明化沟通与便民服务提升公众认同感。
结语:医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保不应被视为“可选项”。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尊重公民选择权的同时,以普惠性与便捷性赢得公众支持。罗平县的“挂榜”争议,既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简单化倾向,也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唯有通过制度完善、宣传创新与人性化服务,才能让医保从“政府催缴”变为“群众主动拥抱”的民生工程。
正如网友所言:“放弃医保如同高速不系安全带——风险来临,代价沉重。” 而这根“安全带”的系紧,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
#不交医保就挂榜示众做法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