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老师妈妈”点亮千名学子梦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吴思彤 蒋少萱
5月12日,天色渐亮,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副校长姜晚英已出现在学生宿舍区。这是她每周一的固定工作流程:查看学生回校情况、联系未返校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日常用品是否缺乏、组织学生进行升旗仪式……朝阳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她站在队伍旁,目光注视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
以身作则,改变瑶寨求学观念
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6个“土瑶”聚居村深嵌于大桂山脉海拔8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山路崎岖蜿蜒。瑶族孩子上学需要翻山越岭,求学路途艰苦。相对于村中其他组别,姜晚英家离镇上稍微近些,但也要走上3个小时左右,而对于更偏远村落的孩子来说,最远的要走上10个多小时。
姜晚英坚持读到高中,1988年高中毕业,不同于其他同学出省外闯荡,她选择了回村,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当时,村里读上高中的孩子很少,特别是女孩子,几乎没有。不少村民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还有些村民以她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说“读了那么多书还不是回来当个代课老师”。
听到这些,姜晚英内心深受触动。她意识到,要改变村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仅靠言语劝说远远不够。她决定走出山外去,她要证明:山里孩子同样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她要用实际行动消除“瑶娃不如山外孩子聪明”的偏见,为家乡的孩子们开辟一条“读书”路。
姜晚英顺利在村外一所小学入职,还是当代课老师。回村时,村民们关心地问起她在外面是否受欺负、学生和家长有没有嫌弃她是瑶妹老师等。姜晚英一一告诉了他们真实情况:没有人嫌弃她,学生们很喜欢她,同事们对她也很好。看到姜晚英的自信,乡亲们改变了观念,陆续把孩子包括女孩送到了学校,读完小学读初中、高中,还有的上了大学。
1997年,姜晚英考取了公办教师,调到镇上中心校任教,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瑶寨,村民们终于认可了山里瑶娃也不比山外孩子差的事实。从此,村里不论男女,所有的孩子上学都得到家里支持。姜晚英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乡的观念,让更多瑶族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知识的光,终于照进了大山深处。
无私奉献,坚持与瑶族孩子同行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为彻底解决偏远山区儿童就学难题,平桂区委区政府规划在城区新建一所民族学校,把平桂区六个“土瑶”聚居村的四到六年级的适龄儿童接过去上学。在新学校建设期间,这些学生先在平桂区文华学校设班过渡办学。
得到这个消息,姜晚英主动要求跟学生们一起去新学校:“我就想尽自己所能做点事,让孩子们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但困难比她想的要多,许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但同村的家长看见姜晚英在,就对孩子说:“姜老师也在这里陪着你,不怕哈。”对其他村不认识自己的家长,姜晚英也耐心安抚:“我会带孩子去上课、吃饭、睡觉,有头疼脑热我也在这里陪着,你们放心吧。”姜晚英还把学生们叫到一起开座谈会,当她用家乡话和他们聊天时,学生们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即使这样,读了一周以后,有些学生也因为太想家不愿意来学校。姜晚英二话不说就往村里跑,挨家挨户地劝,“一开始是周末去,后面看到学生没来就去。基本上孩子们在学校我也在学校,孩子们回家了我也在他们村子里面。”那段时间,姜晚英几乎和学生们形影不离。仅仅那一个学期,姜晚英就走完了6个“土瑶”聚居村的24条山冲,走遍了当时400多位学生的家。
36年的教学生涯里,姜晚英用爱心培育了2000多名各族学子,其中近百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学生们在心里把她当成了“老师妈妈”,这个温暖的称呼,饱含着对她无私关爱的深深感激。
创新教学,推进民族文化传承
近年来,姜晚英致力于民族文化与教育融合,为山区各族学生搭建起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桥梁。
姜晚英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民族特色铜铃操作为学校的大课间操,举办铜铃操比赛;创建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将民族歌舞、瑶绣等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引入课堂;举办文体艺术节,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示民族歌舞……在亲身实践与艺术熏陶中,学生们感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姜晚英还借助互联网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们领略各民族文化魅力。她以同步课堂的方式,牵头与贺州市其他县区以及内蒙古、海南、港澳台地区各族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联谊。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姜晚英先后荣获广西勤廉先进个人、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八桂楷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2年,姜晚英牵头创办的实验室入选《广西中小学创新、特色实验室现场展示案例资源集》,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2023年第三季度荣登中国好人榜;2024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学校是培育祖国未来花朵的摇篮,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姜晚英说。她用自己的行动,让民族文化在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广西大地绚丽绽放。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