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5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1945年的柏林之战》的文章,作者是斯文-费利克斯·克勒霍夫。全文摘编如下:
1945年4月23日中午12点,纳粹当局正式封锁了柏林市中心。挪威《晚邮报》的记者特奥·芬达尔就此写道:“波茨坦桥的守卫允许人们溜出市中心,但不放任何人进来。有人说,苏联人现在距离亚历山大广场只有两公里半了。”这个挪威人熟悉柏林,他自1939年起就作为挪威最大日报的记者常驻德国首都。
芬达尔决定离开遍布废墟的市中心,逃到有着田园风光的达勒姆区。他与三个朋友驾车最后一次穿过纳粹德国的首都。“我们上路太晚了。主干道都被路障封锁了,车子不得不七拐八绕地前行。”
四人在抵达目的地时欣喜若狂:“海难中落水的水手纵使有幸登上一座绿岛,也不会比我们更高兴,因为我们不久就坐到鲜花盛开、春意盎然的花园里,从灰色市中心传来的隆隆炮声让这里更显宁静和美丽。”
生死瞬间
4月16日黎明,250万苏联红军从奥得河畔向德国首都发起进攻。在激战3日后,德军设在塞洛高地上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苏军从南北两翼迅速包围德国首都,并派主攻部队直捣柏林东部。
4月20日,恰在希特勒56岁生日这天,苏军炮兵开始炮击政府区。次日,第一批苏军坦克就抵近至市区边界。4月23日至25日,处在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多个外围城区相继被攻占。
在柏林东北部的潘科夫区,西格蒙德·韦尔特林格尔见证了红军入城。两年来,他和妻子一直藏身于熟人的一套两居室,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会被纳粹送去集中营。现在,这种危险过去了。
在东边的利希滕贝格区,在菜园的小亭子里躲藏了25个月的犹太人汉斯·罗森塔尔以为终于可以离开藏身之地了。但这个小伙子在迎来新生前的最后一刻差点被红军战士击毙,因为他们误以为罗森塔尔是试图逃跑的德国军人。
就在3年前,希特勒的统治区幅员辽阔,自西向东从大西洋延伸到伏尔加河,自北向南从北极圈伸展至撒哈拉沙漠北缘。但在1945年4月27日清晨,他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有柏林市区的十分之一了。尽管如此,仍有数十万人生活在这片主要处在环城轻轨以内的近80平方公里的地域。在那里继续作战的德国军人也有不少,但大多精疲力竭,缺乏装备。
大多数居民躲在地下掩体或防空洞里,还有许多人在已经没有列车行驶的地铁和轻轨的隧道里栖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在战争的最后几天被炮弹击中。
当时,15岁的京特·兰普雷希特和他的母亲、妹妹也在避难的人群中。兰普雷希特在设在德国国家银行地堡的急救总站给医务人员打下手。他回忆说:“所有房间和过道都挤满重伤员和垂死者。持续不断的密集炮击、轰炸和火箭弹的呼啸声持续了8天,现在都集中在柏林的核心区了。”
绝望抵抗
苏联红军的坦克不断前进,占领了一条又一条街道。攻守双方的激战主要爆发在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跨越施普雷河和护城运河的桥梁,以及铁路的路堤。摆在德国军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被俘,要么战死。
苏联红军也从其他方向向柏林市中心挺进。他们在施潘道区强渡哈弗尔河,沿主干道向东推进,先攻克被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死守的帝国体育场,然后穿过蒂尔加滕公园,抵达国会大厦所在的施普雷河拐弯处。
4月29日,他们开始猛攻这座建筑。虽然苏联的突击第3集团军数日来已向国会大厦发射了数十万枚各种口径的炮弹,为冲锋作了充分准备,但红军士兵很快就被拼死抵抗的守军用火力压制住了。
4月22日,希特勒在元首地堡里已经意识到不会再有什么“最后的胜利”。他终于开始遣散身边的工作人员。除两名女秘书外,其他人均遵命离开了。4月25日,这位“元首”解除了之前的正式副手赫尔曼·戈林的职务。4月27日,他又解除了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职务。希姆莱为给自己争取特赦,曾寻求与盟军单独媾和。
4月28日,元首地堡得到从柏林以外传来的最后一条重要消息。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逃亡途中在意大利北部被游击队抓获,在科莫附近的一个村庄被枪毙,尸体后来被倒吊在米兰一家加油站的顶棚上。希特勒对此作出了反应,宣布要自杀。他说:“我不论死活都不愿落入敌手。在我死后,尸体要烧掉,这样才能永远不被发现。”(编译/王勍)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联军人和坦克在国会大厦前。(德国《世界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