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东“金元外交”的狂欢盛宴:签字笔下的万亿狂想

当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利雅得时,沙特王储的红毯上铺满了“美元的味道”。5天行程,3个国家,超2.4万亿美元的协议——沙特豪掷1420亿美元军购订单、卡塔尔敲定210架波音客机、阿联酋狂揽1.4万亿美元投资承诺……特朗普的签字笔几乎“冒烟”,中东俨然成了他的“提款机”。



这不仅是数字的狂欢,更是“交易型外交”的极致展现。与拜登时期中东的冷遇不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直接转化为“中东买单”:沙特空军升级F-15EX战机、阿联酋采购百万颗英伟达AI芯片、卡塔尔波音订单背后,每一笔交易都精准卡住美国军工、科技巨头的利益命脉。而中东国家则以“钞能力”换取美国战略松绑——沙特铀矿开发解禁、叙利亚制裁解除、伊朗核谈判默许,一场“以金换权”的暗流正在涌动。

二、特朗普的“经济加法”与“政治减法”

经济逻辑:掏空中东钱包,填补美国短板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亮:沙特1420亿美元军售单中,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企业直接受益;阿联酋1.4万亿美元投资计划中,半导体和AI基建绑定美国技术霸权;甚至卡塔尔的波音订单也被包装成“制造业回流”的政绩。更隐秘的是,美国借中东之手反制中国——沙特稀土合作、阿联酋芯片协议,剑指新能源与AI产业链的“去中国化”。

政治收缩:跳过以色列,拥抱“金主爸爸”

与2017年首访以色列不同,特朗普此次刻意绕开这一传统盟友,转而拥抱沙特、阿联酋等“付现大户”。复旦大学孙德刚教授指出,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已从“安全控制”转向“经济捆绑”,淡化意识形态争议,甚至对沙特人权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商言商”的姿态,既规避了拜登式“民主说教”的尴尬,又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铺路——美军顾问常驻沙特、也门停火协议,皆是明证。



三、临行前的涉华喊话:虚张声势还是战略试探?

行程尾声,特朗普突然抛出“中国威胁论”,声称“夺回被中国抢占的中东市场”。然而,细究协议细节,却露了馅:

1. 国内政治秀:面对中期选举压力,特朗普急需塑造“对华强硬”形象。但中东国家早已表态“中国合作不可替代”——沙特2024年拒签拜登的“反华为条款”,阿联酋一边买波音客机,一边续签华为5G合同。

2. 战略虚晃枪:所谓“2.4万亿美元协议”实则充满水分。沙特AI芯片采购分阶段执行,卡塔尔客机订单覆盖未来20年需求,而中国与中东的基建(如中沙联合光伏)、能源(卡塔尔3000万吨原油供应)早已深度绑定。

3. 心理博弈:特朗普试图以“对华喊话”试探中东国家忠诚度,同时安抚国内鹰派。但其第二任期对华贸易政策实际缓和,所谓“遏制中国”更多是表演。



四、中东的平衡术:哄特朗普开心,抱紧中国大腿

美国的局限:沙特的F-35至今未到货,2017年1100亿美元军售兑现不足30%;英伟达芯片出口附带严格技术管制,中东的“科技雄心”仍受制于人。反观中国,以“不干涉内政+互利共赢”扎根中东:华为5G覆盖海湾六国、中企承建卡塔尔世界杯场馆、沙伊复交背后的中国斡旋……这些“稳定公共产品”是美国无法提供的。

中东的清醒:沙特王储一面签下天价军购单,一面与中国签署650亿美元无人机协议;阿联酋MGX基金注资特朗普家族企业,却同步加码“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正如《经济学人》所言:“中东早已学会在美中之间走钢丝”。



五、喧嚣背后:中东新秩序与中国的确定性

特朗普的“金元外交”看似风光,却难掩美国影响力的衰退——军工订单兑现存疑、科技管制引发不满、战略承诺信用破产。而中国以“基建狂魔”的实干精神,在中东塑造了“美国谈生意,中国干实事”的鲜明对比。

当特朗普带着“万亿协议”返美时,中东的精英们早已看清:在“去霸权化”的全球变局中,务实合作远胜于地缘博弈。中国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对抗美国的嗓门,而在于深耕多年的信任与共赢。正如沙特学者所言:“美国卖武器,中国建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