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77字 | 阅读需4分钟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是马来西亚的国中国,且其两块领土并不相连,被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林梦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文莱面积5765平方千米,约为我国上海的九成大小,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三十三位。


文莱人口约45万(2023年),其中马来人占73.5%,华人占9.5%,其他种族占17%。国语为马来语,通用英语,华人广泛使用汉语,居民多信伊斯兰教。

文莱华人不少,历史上文莱和我们确实渊源很深。


【文莱遣使入贡】

文莱古称婆利、渤泥、婆罗乃,包括英文名Brunei,都是源自当地语言的音译。

517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婆利国遣使献金席(地毯)。婆利国在广州东南海中洲上,距广州二月海程,有一百三十六个聚落。婆利国王信佛教,用钻石做皇冠,高达一尺,用黄金打造龙椅,用银做踏板,可见这个南海国度比较富庶。

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婆利遣使入贡。


唐宋时期,不少福建人下南洋来到渤泥。南宋时,渤泥有军舰百艘。

【明朝的总兵】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个福建泉州人,叫做黄元寿,曾是大明云南永昌腾冲卫的总兵,曾带兵到南海一处名为森屏滩的地域抗击倭寇,立下战功,因此朱元璋下旨,以森屏滩之名,赐黄元寿改名黄森屏,并委任其出使渤泥国。


朱元璋提出:“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有十五个国家明朝不讨,即十五个不征之国,渤泥就是其中之一。

黄森屏便带着一路人马,在当时的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登陆。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仿若世外桃源。


这支人马并不是一支小规模的外交团队,而是多达数千人的庞大迁徙群体,且拖家带口。所谓的出使就是一次人口迁徙,只不过假托明朝使者的名义,用来自我保护罢了。

黄森屏经营起一个规模不小的华人区域,也可以称为一个小国,土著人称黄森屏为拉阇,即国王,虽然华人依旧管他叫总兵。此时北边便是渤泥国,遭到附近强权如苏禄苏丹国的威胁,正处于衰退之中。


渤泥国的苏丹马合谟沙,为了拉拢大明,便将女儿嫁给黄森屏,又让弟弟娶其妹,儿子娶其女黄桂姑。黄森屏曾在云南永昌腾冲卫担任总兵,作战经验丰富,他从福建召集家族乡民数千人,与渤泥国一起守土。黄森屏的势力从此逐渐并入渤泥国,而这其实也就是今文莱的前身。


渤泥国有了这支大明生力军,势力迅速崛起,国土包括今菲律宾南部一些岛屿及马来西亚沙巴州、砂拉越州部分地区。

黄森屏的势力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到加里曼丹岛北部沿海,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基纳巴卢和支那鲁特等城,就是他建立起来的。


1402年(明惠宗建文四年),苏丹马合谟沙去世,新苏丹继位,黄森屏便当上了监国摄政。

1408年(明成祖永乐六年),黄森屏便带着一百五十多人的团队,回到离别多年的故土,向永乐皇帝朱棣进贡,希望将他所统辖的渤泥和断手河流域全部划入明朝疆土。永乐帝很高兴,下旨令沿途各府县都要好好招待,结果盛情之下,已经年近七十的黄森屏,却因旅途劳顿逝于途中。


郑和下西洋时期,渤泥国已是山脉磅礴,地宇横广,对唐人(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人)特别友好。鼎盛时期的渤泥国,范围除今文莱外,还包括捞越、沙巴,甚至是菲律宾的南部群岛,面积约有20万平方千米。

第二任国王麻那惹加,到南京拜见明成祖,行君臣之礼,归国前在中国病逝。如今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还有浡泥国王墓,文莱王族常来中国祭拜。


【华人血统】

麻那惹加亲死时只有28岁,他的王后黄桂姑执政,黄森屏的妹妹,帮助侄女统治这个国家。黄桂姑与国王只有一个女儿,她将女儿许配给阿拉伯来的沙里夫阿里,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后裔。


沙里夫阿里是渤泥王国第三任国王,按照伊斯兰的文化,称为苏丹。渤泥人本信佛教,从这时开始全面信伊斯兰教。


后来的历任苏丹,或多或少都有中国、阿拉伯、马来人血统,而且文莱为保证王室权力,经常近亲结婚。从明朝到现在,文莱王室却国祚绵长,已经600多年。


不过古渤泥国丢掉了捞越、沙巴、菲律宾的南部群岛,面积萎缩到现在的5765平方千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