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对中东三国的访问,乘坐专机返回美国。从5月13日起,特朗普先后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三国展开了正式访问。在访问过程中,特朗普与三国领导人就经贸合作、能源发展、军事采购和高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会谈,并达成了一系列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不难发现,特朗普此行的真正目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战略部署或是安全承诺的延续。与以往历届美国总统在中东强调“反恐联盟”“地区稳定”或“安全合作”的基调不同,特朗普此番访问,更具浓厚的经济功利色彩。

从签署巨额军售合同,到推动高科技产业合作,再到借助AI基础设施布局,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双向绑定,都说明一个问题:美国正在加快将中东地区塑造成其全球新资本输入与高科技出海的枢纽。这一策略不仅意在提振美国的国内经济,也试图借助中东“土豪国家”的转型诉求,为其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现实支撑。

而在结束中东行程的同一天,当地时间16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强调了他对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宣称“他愿意飞到中国,与中方领导人面对面讨论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释放访华信号。早在重返白宫之初,特朗普便公开制定了在任内“百日访华”的计划。



然而,随着中美关税战的骤然升温,该计划最终泡汤。如今,随着日内瓦会谈的顺利进行,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呈现出阶段性的缓和迹象,特朗普显然想趁热打铁,完成他的访华计划。而在此之前,特朗普就已经放风,称可能会在本周末与中方通话。

不难看出,透过特朗普的中东之行以及其对华态度的明显转变,可以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当前的外交战略,正在从“意识形态主导”逐步向“利益主导”全面倾斜。这不仅是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所作出的现实回应,更是特朗普政府在资源有限、压力骤增的背景下,对其“美国优先”政策路径的一种调整。

在全球秩序面临重构、传统盟友信任削弱、新兴力量加速崛起的交汇点上,美国正在试图通过增加经济合作,减少政治干预,重塑其全球影响力的支点。而中美关系,作为这一重塑过程中的关键变量,也正在成为特朗普政府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



事实上,美国依靠军事优势与美元霸权构建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经历结构性衰退。多极化趋势加速推进,区域力量崛起,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寻求摆脱依附关系,实现更大的自主权。在频繁的财政赤字、高通胀、以及社会撕裂等内政困局下,美国早已无法依靠单边主义维系其全球利益。特朗普政府将外交政策“交易化”的转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其对美国霸权体系动摇所作出的被动调整。

与此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在持续重塑国际格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在制造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不同于传统霸权国家的扩张路径,中国以多边主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公正、可持续的国际秩序。



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全球形象,也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发展范式。特朗普频频释放对华缓和信号,本质上也是承认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核心地位。在这一权力重构的过程中,中美关系能否建立起稳定、理性的新型互动机制,或将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形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