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话剧中心上演的新剧《另一个莫扎特》引起关注。此剧以音乐独角戏的形式讲述了南奈尔·莫扎特的真实故事。她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演奏者和作曲家,曾与弟弟——世人皆知的音乐天才莫扎特一起走遍了欧洲宫廷,获得了同样的惊叹与赞誉,然而,她的作品和故事最终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这部剧拂去尘土,将她带回了舞台。


整个剧如同自始至终铺满舞台的那一袭硕大白纱裙摆一般,令人耳目一新——“非常高级”,很多人观后赞叹,社交媒体上亦多有赞美之词。此剧的主创团队以“90后”“95后”的海归为主,且多为跨界创作人:制作人曲曼宁是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交互媒体专业和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的双硕士;肢体指导刘咿伊则毕业于美国纽约莎拉·劳伦斯学院;舞台总监赵馨源是香港科技大学文化研究硕士;服装师周明媚完成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表演设计与实践硕士后,最近又前往耶鲁大学深造另一硕士学位;灯光师尹汀兰是上海戏剧学院学士。


导演华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统计专业,在学期间却辅修了大部分的戏剧专业课程。可能因中学就读于市三女中,本身有十一年女校经历的缘故,她对于女性题材尤为关注,因缘际会与同为女性的跨界创作人们相识相知,逐步组建了目前这个团队。


海归团队呈现出鲜明的“后学院派”创作特征。她们在处理南奈尔·莫扎特这类历史女性题材时,既能保持欧洲古典主义的仪式感,又能植入上海都市文化特有的细腻表达。这种创作取向与海派文化多元共生的基因深度契合,并通过数字媒体、沉浸式剧场等新载体,将这种融合性推向更高维度,甚至注入了元宇宙时代的交互美学。华安形容她们是个松散的创作团队,并不归属于任何院团,习惯了“打野式”的工作方式,咖啡馆就是她们的办公室,实际构建起创业公司的敏捷组织:核心成员保持自由职业状态以维系创作独立性,项目制集结时又能快速形成战斗力。除了得到家庭的支持,她们还在认真尝试市场化运作。华安说,给自己试了一年。而上一部音乐剧《蝶变》的成功,给予了这个团队最终的信心。


音乐剧《蝶变》于2023年1月上演,至今已在三十多个城市巡演超过230场。《蝶变》以双女生的演绎,投射出团队对于当代戏剧的观察,更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将作品快速推向商业剧场与国际巡演。2024年该剧版权输出到韩国,进行了韩文版演出,获得极大成功,首轮85场演出累计吸引超1.5万人次,场场爆满,观众席中总不乏感动落泪、起身鼓掌的身影。韩国观众观后留言道:“只有真正值得的作品,才能收获我们持久的掌声!”


“我们这个海归跨界团队更关注早期创作过程,注重作品的孵化。”华安是这样总结的。团队时常举行观众研讨会,比如因《蝶变》的红色谍战属性,设定愚园路为剧情发生地,剧组便组织当地居民听取意见。提早让观众介入到创作中来,实际是西方工作坊模式的本土化改造——既保留了纽约外百老汇剧场的观众共创传统,又融入了上海市民文化中的评议空间。长达一年半载的前期工作坊、观众参与式研发,这种对“未完成性”的拥抱与上世纪海派京剧“根据观众反响即兴调整唱段”的创作理念形成互文,但借助现代项目管理工具实现了系统化升级。当《蝶变》版权输出至韩国时,不仅完成文化产品跨境流动,更验证了这种孵化模式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相比国有院团的存在模式,她们通过“创作-演出-衍生”的闭环设计,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的量子进化,在打破艺术等级制度的同时,也重构了文化消费场景。


这支海归创作力量正在为上海的文化生态注入活力。如果说周信芳时代的第一次浪潮实现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上世纪90年代新海派文学的第二次浪潮完成了都市书写的国际化接轨;那么当前这批海归创作者正在黄浦江畔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文艺宣言。他们用跨界的勇气突破行业壁垒,以全球视野重述本土故事,在商业与艺术的叠加态中努力探索新路径。

原标题:《新民艺评|卜翌:海归创作人凝聚文艺新力量,以全球视野重述本土故事》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卜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