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武器堪称“万国造”,最初依靠德械,但几场会战后损失殆尽,这时日本又向盟友德国施压,德械这条路就走不通了,蒋介石只好向美苏求援。

跟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最初美国为避免跟日本人起冲突,给的援助并不多,相反苏联担心远东方向的安危,给了国民政府巨大的支持。

像比飞虎队更早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有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和1000多架苏联飞机;还有200师就是以苏联援助的200辆t26坦克为根基组建;另苏联支援了火炮1850门、机枪2万挺、步枪10万支、子弹超5亿发等等。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将所有精力关注己身,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才开始大力援华。为提高国军的战斗力,美国曾为先后三批共14个军配备美式装备。

但到了解放战争,其中的13个都被全歼,仅剩的那个美械军并非五大主力,却在经历辽沈、淮海、渡江、上海四大战役后还能保留建制,相当神奇。



一、国民党美械军的情况

首批获得美械的部队为驻印序列的两个军:新1军、新6军;第二批为远征军序列的六个军:第2军、第6军、第8军、53军、54军、71军;

第三批为国内中央军序列的6个军:第5军、13军、18军、73军、74军、94军。从上可看出,国民党的五大主力都被囊括在内,到抗战结束时,他们基本完成换装。

蒋介石本以为凭借这些先进的武器就能轻松扫平国内,可他亲眼目睹的,却是这些美械军一个个被重创,甚至被歼灭



自解的第6军

第6军就是青年军各师合编的一支部队,下辖第203、第204、第205师,他们大部分是知识青年,愿意共赴国难,却不想成为蒋家王朝挑起战端的工具。因此抗战结束后,很多人选择退役。

老蒋发动全面进攻之际,第6军在江苏徐州地区承担守备任务,眼见其中很多人确实不愿作战,1947年国民政府就撤销了军级番号和一些师级番号,其余人员以师为单位编入各作战部队序列。

73军葬送于莱芜

在14支美械军里,最早被歼的是73军,该部在抗战时曾有过不俗战绩,湘西会战是王耀武信任的主力。不过在莱芜战役,因为卧底韩练成的配合,他们几乎没打出什么水花。

说起来也比较有趣,最开始73军不需要南下支援,李仙洲原本是打算带领12军、46军出发的。但12军军长霍守义出生于东北军,根本不听李仙洲的话。

上级王耀武无奈,只好临时将73军和12军对调,这让73军阴差阳创造了美械军被歼的历史。



新1军、新6军、71军、53军消失于辽沈

最初版的新1军下辖新22师和新38师,后来国民党扩编部队,以新38师为基础重建新1军,以新22师为基础组建新6军,这两部算是一母同胎的兄弟。

解放战争他们都被调往东北战场,最初也让人民军队吃了很多苦头。只是民心所向之下,他们越打越乏力,而我方武装却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补充,此消彼长,这两支精锐部队后期也只能龟缩于大城市中防守。

71军曾经也很能打,尤其是四平之战成就了陈明仁,但陈明仁获胜的结果是什么呢?人被问罪、调离,部队被其他人掌控,此举导致71军内部意见很大,再也没那股狠劲了。

最终,这三支部队都被廖耀湘率领奔赴辽西,也被歼灭于辽西。53军情况稍好,东北局势恶化后他们被调到沈阳防守,没经历特别残酷的歼灭战就宣布起义,原番号消亡。



第5军、第8军、18军、74军被歼于淮海

第5军、18军、74军都位列国民党的五大主力,74军虽然早在孟良崮就被歼灭过一次,但国民政府用一定数量的老兵进行了重建,武器装备给的也很先进,战斗力还算不错。

第8军也非弱旅,远征军时期很猛,解放战争李弥率该部于临朐重创过华野,整体来说,这四支部队都不差。

只是,他们遇到了更强的解放军,最终18军在双堆集被华野、中野联手歼灭,另外三个军都被华野歼于陈官庄。



13军、94军脱胎于平津

这两支部队都是国民党中央军嫡系,解放战争初期都被派往东北作战,但他们实力越打就越消减,战线一路退,最终推到了北平,参加傅作义领导的起义。

运气爆棚的第2军

解放战争中,第2军曾被改为整编第9师,他们的经历很有意思,在国民党占据优势之际,随大部队进攻胶东。

等我方在胶东准备反攻时,该部就被调去大别山针对刘邓大军,此后长期在白崇禧的管辖之下。1948年淮海战役,该部本来接到命令参加,但硬是被白崇禧扣了下来,躲过一劫。

后来解放军渡江,该部又跟着宋希濂一路逃到西南,基本没遭遇大型歼灭战。当然,他们跑到西南也跑不动了,最终宣布起义,番号消亡。



二、接连大战的54军

在14个美械军里,就54军一个成建制撤往台湾,其并非像第2军那样好运气,“苟”到最后,而是几次血拼后幸存下来的。

该部最开始在胶东与华野纠缠,后调往东北,参与过塔山血战。锦州解放后54军从海路撤退,转而去支援淮海战场。

当时黄维兵团已经被围,同为土木系部队,54军非常卖力,奈何上面的李延年、刘汝明等人不太上心。最终黄维兵团被歼,54军再撤。

渡江战役时,54军负责一段江防,其采取独特的“分散防御,集中反击”战术,利用美式通信装备,将分散的小股部队编织成一张灵活的防御网,给解放军造成一定麻烦。等局势无法挽回时再撤,抵达上海承担高桥地区的防务。



54军军长阙汉骞,黄埔四期生,虽然不如同学中的林总、胡琏、张灵甫等人出名,但在军事方面也很有造诣。

他将日本遗留的工事重新加固,并在外围设置竹纤、铁丝网,形成四五条防御线。周遭的制高点充分安排好火力,配合地面碉堡的射击孔组成立体的密集火力网。

这套配置让高桥成了一个巨大的碉堡,第九兵团进攻时颇感压力。

5月19日,宋时轮下令向54军阵地进攻,由于不能用炮轰,碉堡需逐个清理,速度极为缓慢。阙汉骞却没有任何顾虑,让炮兵持续向第九兵团轰炸,几度压制了解放军突出部。



第九兵团30军89师266团1个营撕开防线口子后,阙汉骞立马组织敢死队争夺,双方反复厮杀四次。国民党军见事不可为,才退守下一道防线。

好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一支部队难以左右局势,一道一道防线打下去,54军也支撑不住,最终阙汉骞弃守高桥。

54军伤亡很大,不过建制基本还保留着,跟随军长阙汉骞撤到了台湾。

不论阵营的话,这支部队也挺神奇的,接连打了辽沈、淮海、渡江、上海四次大战,还能跑出去。就冲这点,率部作战的阙汉骞也足以称得上狠角色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