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媛》、《思悼》李濬益导演,薛景求、卞耀汉、李姃垠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兹山鱼谱》,讲述朝鲜王朝文臣丁若铨因辛酉迫害事件被流放到黑山岛,遇见了信奉性理学的年轻渔夫张昌大,丁若铨以传授学问交换昌大所精通的鱼类知识,著成《兹山鱼谱》的故事。

影片以丁若铨和张昌大的师徒关系为主线,出身、经历和志向都十分迥异的两人,在黑山岛领悟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处世之道



全片黑白仅有三处彩色,镜头语言如水墨画般意境悠长 ,海螺、青鸟等意象的选择别出心裁,整体是一部充满哲思与东方美学的文人电影

虽然是黑白片,但观感并不沉闷无聊,而是有种独特的味道、让人能静下心来,想起以前推荐过李濬益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东柱》也是黑白片,充满诗意的质感有些相似。



通常黑白片中的彩色会有特殊的用意,《兹山鱼谱》中的三处色彩是点睛之笔,色彩在影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第一处是人物心境转折的具象化表达,从前只信奉性理学的昌大逐渐被接受西学的丁若铨“凡是好的就拿来用”、“以人为镜”的观点影响,终于昌大的视野打开了,影片中半第一次有了色彩,斗转星移、广阔的深蓝色星空在他眼前延展开来。



第二、三处色彩都在结尾,海胆嘴里飞出来的青鸟正是昌大的象征,贱民出身但凭自己的本事生存甚至读书出仕,也是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的象征,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仍有生存的希望。

青鸟的段落中间插入了一段昌大在狱中与父亲的对话,他说:“若不能按照所学来生活,就只能按照本性来活。”后面接上青鸟飞出海胆、飞出渔船的镜头。无论海胆还是渔船,都不再是适宜青鸟(昌大)的环境,彩色在黑白中不仅是一种突出,另一层面看也是格格不入,美丽清高的青鸟已不属于这些地方,却又没有容身之处,但还是挥动着翅膀飞向天空,不知会去向何方,这是放弃官职仕途返归黑山岛的昌大的未来处境。



结尾昌大返家途中才得知老师已病逝,读着丁若铨留给他的遗言,眼前的黑山岛不再是离去时死气沉沉的样子,变成了深蓝色大海上幽静而生动的兹山。

说来三处色彩都是蓝色系星空、青鸟、大海,不同的蓝色点缀在黑白片中与山海等自然景象相映成趣,丰富了东方意境之美。

给昌大的遗言是丁若铨的“最后一课”,虽然不会是标准答案,但是他历经出仕到流放的人生之书的最后一页。



纵观全片,丁若铨的人物塑造要比昌大更复杂,昌大很单纯,是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而丁若铨不一般。影片开头他是受正祖李祘赏识重用的文臣,正祖时期,朝鲜广泛传播天主教,虽被视作“邪教”,但未被镇压。纯祖一年,大王大妃垂帘听政,于1801年展开肃清天主教的行动。

丁家三兄弟中,将天主教视为信仰的弟弟丁若钟舍身殉道,丁若镛讲义气不肯背叛兄长,唯独大哥丁若铨为了活命,直接成为叛教者,表明愿助力肃清教徒。正因如此,他才保全了自己和弟弟丁若镛的命。



大概是因为丁若铨接触的学问种类多,比较有弹性,好奇心又强,很快在岛上找到了感兴趣的事情——鱼类,当然其中包含了对当时朝鲜王朝世风日下的失望。反之也成立,因为好奇心和有弹性才能敞开接受多种多样的学问,不拘泥于当时的主流性理学,也因此走上了和弟弟丁若镛截然不同的道路。

流放到康津的丁若镛收了很多徒弟、写了很多书,仍然致力于改变世界,而大哥丁若铨不愿再研究捉摸不清的人类,转而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鱼类。传世之作也只有这一部《兹山鱼谱》,是现存朝鲜半岛水产资源的宝贵资料。





看起来简单的事物也有它的智慧和意义所在,死掉的海螺也会发出大海的声音,万物自有其奥妙,不是只有人类的事情才重要

发现了鱼类奥妙并开始写作《兹山鱼谱》的丁若铨看似有些“佛系”,其实他也曾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有着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





只是当下凭借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实现,实际上昌大也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过了,不过是以卵击石。即使读懂了那些学问道理,出去一看世界运转的方式却完全不是这样,最终狼狈退场。

这里师徒的对话也让我想起了《毕业》的台词:“学习国语的目的是为了活得像个人,读了这个,好像也不会活得像个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像个人。”



这样的问题从古至今似乎都没有解决良方。而丁若铨理想中的那个世道,如今,真的有到来吗?难道一切不是只换了名份、顽疾依旧吗?换一个角度,如果已经全然实现的话,电影还何须提问呢?





昌大以为自己选择的是丁若镛《牧民心书》的道路,其实那只是他老师丁若铨走过、最终选择不再走的道路。本质上这对师徒其实是一样的,昌大最终也很可能会选择和老师一样的《兹山鱼谱》的道路。然而像丁若铨和昌大这样的人们又该如何在这世界自处呢?电影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也许,归隐兹山研究鱼类,或者,作一首诗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