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初词坛三大家”之一,成就却不止于词。陈维崧,一位以俪体骈文独步一时的清初文学巨擘,他的骈文风靡整个清代,广为传诵,在当时即有注本。如今,“清代别集丛刊”重磅推出《陈检讨四六笺注》,以康熙三十二年问世的第一个陈氏骈文笺注本,有美堂刻程师恭笺注本为底本,系统整理点校,呈现陈维崧骈文矩范。


“清代别集丛刊”

《陈检讨四六笺注》

上中下精装三册

[清]陈维崧 著

[清]程师恭 笺注

刘晓亮 整理

978-7-5760-5179-7

29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陈维崧(一六二六—一六八二),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骈文家。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由诸生举博学宏词,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修《明史》。有清一代,四百多名骈文作家中,有刻本、选本、注本及评本的,唯陈维崧一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国朝以四六名者,初有维崧及吴绮,次则章藻功《思绮堂集》亦颇见称于世”,“平心而论,要当以维崧为冠”。本书以陈维崧骈文的第一个且影响巨大的注本《陈检讨四六笺注》(康熙三十二年有美堂所刻程师恭笺注本)为底本,参校《陈检讨集》(蒋景祁刻本)、《陈迦陵文集》(患立堂刻本)、《湖海楼全集》(浩然堂刻本)、《陈检讨四六笺注》(亦园刻本、《四库全书》本、上海鸿章书局印本),整理呈现相对完善的陈维崧骈文及程师恭注文读本。


前言

文 | 刘晓亮

陈维崧(一六二六—一六八二),字其年,号迦陵,因多须,人号为“陈髯”。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骈文家。少即能文,十岁时,代祖父陈于廷作《杨忠烈像赞》,蒋景祈赞为“娓娓可诵”。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应童子试,名列第一,但此后屡困场屋。清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其父陈贞慧病亡后,家道中落,四方游走,厄于贫困。曾于康熙七年(一六六八)秋冬之际,经龚鼎孳推荐,入河南学政史逸裘幕,做过短暂的幕僚。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三月初一,应博学鸿词科,获第十名。五月十七日,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三月,入职史馆,参与修纂《明史》。卒后无子,二弟陈维嵋子履端被立为嗣子。

陈维崧虽一生清贫,但结交颇广。早年曾与卢象观、黄宗羲等举“秋水社”,亦曾与顾贞观等结“国仪社”。与明末清初之陈子龙、侯方域、吴伟业、王士禛、冒襄、朱彝尊等,均有深厚交谊。


陈维崧逝后有《陈检讨集》《湖海楼全集》等传世。生平事迹可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徐乾学《陈检讨志铭》、储欣《陈检讨传》、蒋永修《陈检讨传》等。

陈维崧是明末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与纳兰性德、朱彝尊并称清初“词坛三大家”,更被陈廷焯称为清初词坛的“巨擘”,流传至今的词作一千六百多首。他擅长写诗,早年师事陈子龙,中年浸淫于六季、三唐,到了晚年则达于韩愈、苏轼的境界,具体可参其《湖海楼诗集》。他也创作了不少散体文,但更洋溢着浓郁的“俪体”情结,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四六文”,而且一生都在为骈文鼓吹。

陈维崧应该很早就曾亲自编纂过自己的文集。侯方域《陈纬云文序》谓:“吾曩序纬云之兄其年之文,其年年十七。”惜侯方域为陈维崧写的这篇序文已佚。但可推测,十七岁的陈维崧应已有“文集”了。毛际可也曾为陈维崧《俪体文集》作序,陆勇强先生《陈维崧年谱》将此事系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毛序收于蒋景祁、曹亮武所刻《陈检讨集》卷首。若果如陆勇强先生之断,则陈维崧在生前已经编定好了一部自己的骈体文集,只是未能付梓。故其在病笃之际,将“所著诗古文词手授祁”,嘱托给了问疾身边的蒋景祁,所嘱托之作,可能即为毛际可所序之《俪体文集》的稿本。蒋景祁不负所托,于陈维崧去世后第二年(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的冬天,即与曹亮武一起编校出版了陈维崧的骈文集,定名为《陈检讨集》(下省称“蒋刻本”),卷首有康熙二十二年孟冬月(十月)余国柱所撰序言。此集一出,“吴门一时风驰纸踊”(陈维岳语)。此为陈维崧骈文集的第一个刻本,共收陈维崧所作骈文一百三十篇。


在嘱托蒋景祁之后,弥留之际的陈维崧又嘱托自己的三弟陈维岳、四弟陈宗石(未在陈维崧身边)为其刊行诗古文词。陈维岳、陈宗石倾注心力为乃兄搜集、校勘、刻印遗集,即陆续成于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至二十八年(一六八九)的患立堂本《陈迦陵文集》,具体包括《文集》六卷、《俪体文集》十卷、《诗集》八卷、《词集》三十卷,总计五十四卷。其中,《陈迦陵俪体文集》(下省称“患立堂本”)十卷不仅包括蒋刻本的一百三十篇,另多出了三十七篇骈文。民国时,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初编”即影印了患立堂本《陈迦陵文集》。

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陈维崧从孙陈淮校刻《湖海楼全集》,具体包括《诗集》十二卷、《词集》二十卷、《文集》六卷、《俪体文集》十二卷、诗补遗一卷,总计五十一卷。其中《俪体文集》十二卷(下省称“浩然堂本”)包含蒋刻本的一百三十篇,另比蒋刻本多出二十九篇,但比患立堂本少了八篇。浩然堂本《湖海楼全集》影响很大,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任光奇曾予以重刻,是为弇山铎署本。

正因为陈维崧骈文的大名,所以在蒋刻本问世十年后,即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程师恭所笺注的《陈检讨四六笺注》即由有美堂镂板行世(下省称“有美堂本”)。


程师恭(一六五〇—一七一二),字叔才(蜀材),号梧村,程从大次子。江家嘴(今安徽怀宁)人。程师恭幼即聪颖,十岁通五经。康熙初,受知于江南督学孙胤骥,被拔为府学第一名,上庠食廪。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以拔贡身份入京师,考取国子监教习,后被时任礼部尚书的桐城人张英延请为家庭教师。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铨选,外放四川重庆府永川县知县。程师恭学识渊博,吏部右侍郎仇兆鳌注解杜诗,曾与师恭证讹误,极为称赞其学识,谓“学可吾师也”。师恭传世著述有《历朝史断》《韵府群书》《梧村集》等。生平事迹见《(康熙)安庆府志》卷十九“文学传”。

程师恭为《陈检讨四六》作注的时间,正是其担任家庭教师之时,故有美堂本《陈检讨四六笺注》卷首序即为张英所作。《陈检讨四六笺注》共收陈维崧骈文一百三十篇,通过核对,可知程师恭用以笺注的底本,正是蒋刻本。

有美堂本《陈检讨四六笺注》刊刻后,程师恭仍有订补,故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有新刻亦园本《陈检讨四六笺注》(下省称“亦园本”)。相较于有美堂本,已有很多不同,且有美堂本卷首所附“例言”提到的“附注”内容,均可见于亦园本中。除了程师恭自己的订补外,另有顾张思、鲍东里、王虚舟、王世枢等人予以订补,足见此注本的影响。


也正因为陈维崧骈文的大名,加之程注的影响,故《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收录了庶吉士祝堃家藏本《陈检讨四六笺注》(下省称“四库本”)。但《四库全书》的誊录人员在抄写过程中有诸多讹误以及改字,尤其是删去了《周栎园先生尺牍新钞序》和《赠陆翼王序》。

民国时,上海鸿章书局又以文瑞楼藏板《陈检讨四六笺注》为底本石印出版(下省称“文瑞楼本”)。

有关陈维崧骈文的辑佚、整理,可追溯至清乾隆时骈文大家曾燠,在其所编《国朝骈体正宗》中,收陈维崧骈文八篇,其中《刘沛玄诗古文序》一文,未见于此前任何陈集版本之中。二〇一〇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的《陈维崧集》(下省称“陈校本”)。该书以患立堂本为底本,参考蒋刻本、康熙时程注本等完成,书末附陈维崧骈文佚文七篇,其中《陈赓民文稿序》《谢景韩醉白堂集序》已见于患立堂本、浩然堂本(题目分别作《椒峰弟诗经稿序》《谢别驾景韩醉白堂集序》),故实际只辑得五篇佚文。另张明强、张钊伟二人曾辑得陈维崧佚文十篇(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二〇一四年第一期),其中有骈文二篇《寒松操禅师像赞》《礼庵上梁开堂疏》。故合患立堂本一百六十七篇,今可见陈维崧骈文总计一百七十五篇。


本次整理以有美堂本为底本。对陈维崧骈文原文的校勘,以蒋刻本、患立堂本、浩然堂本为对校本,另参考亦园本、四库本、文瑞楼本及陈校本。程师恭注文则以亦园本、四库本、文瑞楼本为对校本。

程师恭注文原以双行小字夹注于正文之下,此次则按顺序,全部移至文末。整理过程中,尽量保持有美堂本原貌;确能判断有美堂本讹误之处,则据对校本等改正。对于诸校本之误,亦间有指出。

陈维崧的骈文沾溉后人无数,程师恭的注文又有助于今人“溯方流以穷玉水,沿圆折而讨璇源”(张英序),故笔者致力董理,试图为今人阅览呈现一个易读本。本书整理过程中,得华东师范大学钟锦教授提供校本及修订意见,赐教良多。整理过程中还曾得到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资助,对评审专家和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在此一并致谢。限于学识,本书难免错误之处,还请读者是正,不胜钦敬与感激。


编辑:时润民

制作:邱瑾铭

关注并设为星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