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护士李桂美被捧上热搜,却被骂成了“筛子”。
南丁格尔奖得主、捐20万设基金、全国最年老在岗护士,而这些光环背后,竟是年轻护士的“血泪史”?
网友为何如此愤怒?究竟谁来守护这些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86岁护士被骂上热搜!
最近,一位八十六岁的老护士,李桂美大姐,在护理岗位上站了快七十年,她的事迹一出来,按说该是集体致敬吧?
结果呢,评论区里炸锅了,赞美声被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嘲讽淹没。
大家就想不明白了,这到底是怎么了?一个兢兢业业的老人,怎么就成了“靶子”?
说李桂美大姐是传奇,一点不夸张。
打1958年穿上白大褂,她几乎就把自己钉在了医院里。
那会儿国家条件差,看病难,她亲眼见过邻居老人因为没药没医生走了,心里就铆着劲儿要学医。
几十年摸爬滚打,她不光跟着国家医疗跑,自己也练就了一身本事。
临退休那年,还带着人在抗肝炎一线玩命,一天干十八个小时都算少的,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会儿。
到岁数了,她也没走,非要留在医院里继续发光发热。
凭着这份拼劲儿,她成了山东第一个拿南丁格尔奖的,各种奖状奖章堆了三十多份。
拿了近三十万奖金,加上自己的积蓄,一分没留全捐了,支援红十字会,设了个护士基金。
她为了工作,有时候十几天不着家,女儿都笑话她,说自己都退休了,老妈还在“单位”里挂着号。
可就是这么一位“活化石”般的前辈,在护士节接受采访,说自己从来不让病人找,都是主动上门服务,还以此要求手下的年轻人。
这番话,一下把评论区的火药桶点燃了。
她提到让年轻护士春节回家过年,本来是句体恤的话,可在很多一线护士听来,简直扎心。
法定假期,天经地义地回家团圆,怎么听着跟多大的恩赐似的?
有网友毫不留情地评论,说她现在更像是个“倚老卖老”的“老佛爷”,坐在办公室里动动嘴皮子,指点江山,不再亲自下临“战场”,远离那些需要付出汗水与体力的脏活累活。
巨大的落差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公众的情绪池中炸开了水花。
几万条评论蜂拥而至,几乎难觅一句真正的赞扬。
争议的背后,其实是护理行业长期积压的问题被揭开了一角。
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就是那个看似技术性的“编制”问题。
在医院里,早就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你想有正式身份,就得“占岗”。
可是问题来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前辈依然“高高在位”,不仅职务未退,甚至仍旧在享受编制带来的资源和地位,在无数年轻护士看来,这不仅是不合理,更是对他们职业通道的直接压制。
有人算了笔账,一个编制岗位被老前辈长期“霸占”,可能意味着每年有好几个本该顺利入职的年轻护士被拒之门外。
而那种眼看着机会近在咫尺,却永远轮不到自己的无力感,正是年轻从业者所面对的“看不见”的天花板。
那是一种被动挤压的未来,是他们心头最沉重的焦虑与愤懑。
这种情绪,终于在这场争议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跟老一辈的“坚守”比起来,年轻护士这日子,那真是说起来都是泪。
官方的数据摆在那里,护理专业的应届生,以前就业率几乎是百分之百,香饽饽啊,现在呢?一下掉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再看看那些五十岁以上的在岗护士,全国有十几万,可真正在一线病房里干苦活累活的,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这一高一低,一多一少,活生生勾勒出了护理行业人才结构失衡、青黄不接的窘境。
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临床护士,至少得在病房里泡五年、磨五年。
可现实呢?差不多三成的护理毕业生扭头就改行,护士这行,平均每年离职率将近百分之二十。
年轻人怎么就留不住了?除了上面说的“天花板”压顶,工作本身的强度能把你压垮。
一个月八到十二个夜班是常态,手术室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三更半夜的呼叫铃声能把你逼疯,连正经吃顿热乎饭都成了奢侈。
她们不光要打针换药,还得处理病人的呕吐物、伤口里的血水,更要随时应付被病痛折磨得焦躁不安的病人和家属。
身体累垮,心更累。
在这种要命的环境下,有些平时宣传里高大上的场景,在年轻护士眼里也变了味儿。
比如,医院宣传片里,老护士给新护士递个棉签,就成了“手把手传帮带”的感人画面。
这让那些通宵达旦抢救病人、默默扛下所有工作量的年轻护士怎么想?感觉自己就像个工具人,干最苦最累的活,宣传荣誉却没你啥事。
李桂美大姐提的那个“主动找病人”的理念,单听着当然好。
但在那些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的年轻护士看来,这话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刚结束早上集中换药,黑眼圈还没消,或者刚被难缠的家属骂了个狗血淋头,身心俱疲地拿出手机,结果看到前辈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风轻云淡地教你怎么“奉献”。
那种滋味,你品,你细品。
所以评论区那些“咬牙切齿”的话,真不全是针对李桂美个人,更多的是借着这个事儿,把对整个行业、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愤怒一股脑地撒了出来。
这场围绕高龄护士的争论,一不小心就掀开了医疗体系、特别是护理行业那块化脓已久的疮疤。
有调查说,大概八成的人觉得,护士这行该有个退出机制了,队伍得有进有出,才能保持活力。
可同时,又有七成多的人担心,一旦没编制了,老了怎么办?养老没保障啊。
这种又想变革又怕失去安全感的矛盾心理,真是把制度设计的两难摆在了桌面上。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重要不重要?重要到骨子里了。
全国五百多万护士,就是撑起整个医疗大厦的基石。
可他们的汗水和专业价值,社会看见了吗?
大家眼里都是名牌大学出来的专家、主任,那些在病房里弯着腰、忙前忙后、处理各种烂摊子、确保病人安全舒服的护士,反而成了“隐形人”。
她们的地位,在不少从业者自己看来,连老师都比不上。
当“医护情怀”、“白衣天使”、“行业前辈”这些词儿,被拿来当大帽子,扣在个体头上,要求你无条件牺牲、无底线奉献,甚至变成一种道德绑架时,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护理行业真正缺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改变。
能不能把班排得更合理些?晋升通道能不能透明公正点?工资待遇能不能配得上付出的劳动?能不能有个制度,真真正正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
有人一句话点破了要害:真正的南丁格尔精神,是想着法儿地改进护理体系,让它更高效、更有人情味儿,而不是让后来人死守那些可能早就过时的老经验老规矩。
如果前辈的经验不能变成推动行业进步的燃料,反而成了挡在年轻人前面的一堵墙,那这种“传承”,还有什么意义?
李桂美护士的故事,当然是中国护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她年轻时的付出和坚持,谁也否认不了。
但当个人的“传奇”撞上整个行业的普遍困境,激起的涟漪,肯定不是一个两个维度就能看透的。
如何既尊敬老一辈的贡献,又给年轻人腾出发展空间?
屏幕前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源
半岛都市报、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