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百家姓”,甚至很多人都可以将百家姓倒背如流,基本上这些姓氏都比较常见,还有比较不常见的,比如一些复姓如“上官、慕容”等,也都习以为常。
但是有这么一个姓氏,虽然它只有简单的三笔,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读对,甚至曾经一度难倒皇帝。
1936年的安阳殷墟,考古队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七个歪歪扭扭的"彡"字,每个旁边都跟着"姜"字。领队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这可是商朝人留给咱们的谜语啊!"
要说这"彡"字,乍看像小孩随手画的三道杠,可它偏偏是个正儿八经的姓氏。
商周时期,它可不是用来写名字的,青铜鼎上刻着它,巫师占卜画着它,连羌族人放羊的皮袄边都绣着它。
2017年陕西出土的秦简上,这个三撇符号跟现代"彡"字一模一样,敢情两千年前的老祖宗就跟咱们玩"穿越"呢!
1442年春天,北京紫禁城里的杏花开得正艳。
明英宗朱祁镇捏着进士名单,脑门上的汗珠子啪嗒掉在龙袍上,那个叫"彡茂"的考生,姓氏活像三根炸毛的胡子。皇帝心里直打鼓:"这字儿念啥?朕要是读错了,岂不成了文武百官的笑柄?"
眼瞅着要冷场,内阁大臣李贤凑过来咬耳朵:"皇上,这字儿跟'陕'同音。"明英宗这才清清嗓子:"彡爱卿,上前答话!"
后来听说,皇上当晚就下旨把人家姓改了,从此世上多了个"陕"姓,少了群"彡"家人。
2017年山东高庄村,七十岁的彡大爷举着身份证跟办事员急眼:"闺女你看清楚,俺这姓念'shan',不是'杉'!"原来电脑系统压根没这个字,全村213口"彡"姓人差点集体变"杉"家人。
最后还是老族长抱着族谱闯县政府,这才保住祖宗传下的三撇符号。
这字儿在现代倒成了香饽饽。
纽约唐人街的"彡记餐馆",把甲骨文三撇做成霓虹招牌;深圳的电竞小子取个"彡爷"的网名,愣是把外国解说员唬得一愣一愣的:"这符号看着像三把刀!"
羌族学者扎西顿珠有本传家宝,张画着三撇符号的羊皮卷。
2015年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当代"彡"姓人的DNA里,居然藏着7300年前黄河流域母系遗传标记。
合着每个姓"彡"的人,都是会走路的"活化石"!
这血脉走得也够远,贵州苗族的银饰、内蒙古的祭旗、闽南的宗祠壁画,处处藏着三撇暗号。
要是在西安碑林看见个"彡"字碑,别当是游客乱刻,那可能是宋朝某个"彡"姓举子留下的"到此一游"。
2024年全国人口普查,"彡"姓只剩287人。沈阳某幼儿园里,四岁的小彡宝奶声奶气跟老师说:"我姓'shan',就是三画的那个'shan'。"老师摸出手机查了半天,最后在本子上画了三道斜杠。
有民俗学家痛心疾首:"每个消失的姓氏,都是撕掉一页历史书。"如今在陕西民俗博物馆,那个被玻璃罩护着的"彡"字木牌,安静得像块无字碑。
它记得商朝的巫师、明朝的进士、纽约的餐馆老板,却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有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