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几条板凳围成一圈,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唠家常、解难题。5月14日清晨,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丙盖村委会的小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恳谈会”让中央八项规定中“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要求,化作冒着热气的民生实践。
“村里的路灯坏了7盏,雨季摸黑走夜路实在危险。”村民闫自晓率先打开话匣子。乡党委副书记瞿武立即翻开笔记本记录,“我们测算过,换成太阳能灯每盏能省80%的电费”。话音未落,村民王兴平接道:“我家门口就有空位,随时配合施工。”短短半小时,困扰群众数月的照明难题敲定解决方案——乡政府自筹资金,村民投工投劳,月底前完成损坏路灯更换。
“板凳恳谈会”正成为九保阿昌族乡干部作风转变的新支点。在勐科村与丙盖村交界的2.5公里产业路上,新铺设的砂石路见证着恳谈会的实效。这条承载着两村甘蔗、水稻运输的“生命线”,曾因年久失修雨季屡屡塌方。“去年收甘蔗,骡马陷进泥坑折了腿。”勐科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文渊指着路基说,4月初乡政府干部走访时,村民的诉苦被记入“民情速办台账”。县政府特事特办,30万元专项资金10天到位,如今载重卡车已能在拓宽加固的路上畅行。“过去骡马陷进泥坑要五六个人抬,现在卡车能开到田里装货。”村民赵家雄望着新铺的道路感慨。
从“文件学”到“现场干”,九保阿昌族乡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化为“三不三要”行动准则:不设会场、不念稿子、不搞形式,要坐矮板凳、要听真心话、要见真实效。每次恳谈会前,干部都要走村道、访农户、查隐患、记问题、想方案。“带着问题来,才能贴着民心谈。”这是乡、村两级干部共同的心声。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乡已举办6场“板凳恳谈会”,收集道路修缮、水利设施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余个,推动7项民生工程落地,群众满意度达100%。“板凳恳谈会”,既让干部在烟火气里锤炼了实干作风,更搭建起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通道。
坐下去的是身子,立起来的是民心。正如阿昌族古歌所唱:“最甜的水在山涧最深处,最真的话在板凳最矮处。”这一发生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作风之变,正为新时代干群关系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德宏融媒
编辑/代涵
一审/吞腊
二审/排华
三审/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