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即日起,本报连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的《流声》。《流声》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学术文集中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
作者从汉语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构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价值等几个侧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当下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微妙变化,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各种称谓和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学理性考察,遂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为方便阅读,原书的引文出处和页下注释均删掉,如引用,请核对原书。
三、根据字形命名
汉字虽然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但它的象形特点仍然非常明显,所以人们在选择名字用字时,应尽量注意一下名字的形象美,即字形的匀整协调及参差变化。这样,在视觉上和书写时都感到极舒适大方。民间认为,命名的字形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注意:
避笔画繁
汉字的笔画,从一、乙、刀、口、牛等笔画少的常用字,到一些三四十画的繁难字都有。笔画太多的字,写起来很不方便。如果一位小学生,刚开始上学,就让他整天练写几十画的名字,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折磨,使他对写字产生厌倦反感,而且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浪费。同时,笔画过多的字,也大都是一些冷僻字,这些字给人们造成的误解,前面已经叙述过了。
避偏旁部首同
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搞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弛,但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郭郁邦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画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的形象美。
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割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所谓的割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姓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其中名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如宋代的陈东、清代的阮元都属这一类。《清稗类钞》还记载了这样一则“割姓为名”的笑话:“某县文童沈冘应试,学使以冘字颇僻,诘其胡以取此,对曰:‘古有伊尹,后有阮元,沈冘亦犹是耳。’学使笑曰:‘若亦知冘字何义乎?’曰:‘不知。’曰:‘淫淫之行耳。’《说文》:‘冘,淫淫行貌。’故引为戏也。”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长弓、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割裂为两部分作为名的。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画或部首构成名,如王匡、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古人命名时经常喜欢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做文章。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末年的诗人谢翱,字皋羽,字即由名部分截割而成。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李楷字皆木,都属此类。也有人取双名中的一部分为字,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卢文弨字召弓等。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汪号古月老人,是分姓入号,徐渭号水月田道人,则又是分名入号。《镜花缘》第八十六回侍女玉儿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家姓王,兄弟八个,求人替起名字,并求替起绰号。所起名字,还要形象不离本姓。一日,有人替起道:第一个,王字头上加一点,名唤王主,绰号叫作“硬出头的王大”;第二个,王字身旁加一点,名唤王玉,绰号叫作“偷酒壶的王二”;第三个,就叫王三,绰号叫作“没良心的王三”;第四个,名唤王丰,绰号叫作“扛铁枪的王四”;第五个,就叫王五,绰号叫作“硬拐弯的王五”;第六个,名唤王壬,绰号叫作“歪脑袋的王六”;第七个,名唤王毛,绰号叫作“ 拖尾巴的王七”;第八个,名唤王全,玉儿说到此处,忽向众人道,这个全字本归入部,并非人字,所以王全的绰号叫作“不成人的王八”。引得众人捧腹大笑。这些技巧都是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增添命名的趣味性。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