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南新区育才路,执法人员劝离占道经营的摊贩。
华强广场1号门外,凤塘大道的非机动车道上,车辆有序停放。
“树坚强不用做挂钩了”“会展中心附近的遮阳棚拆了”……在南都“圳街评测”第3期报道发布后,热心市民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南都透露涉事街道的相关动向。其中评分不理想的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在被曝光市容市貌问题后,回应本报称“立行立改,实施‘地毯式’核查与‘闪电式’整改”。
昨日,“圳街评测”团队回访华强广场、桥南新区育才路、沙福路及凤塘大道等区域,直击整改现场与后续举措,了解市民对变化的感受与建议。
盲道与非机动车道恢复通畅
破坏绿化等现象被有效遏制
宝安华强广场,这个被称为拥有有趣灵魂的商业体,是全国首个“熊出没”主题购物中心,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大批客流。随着人气攀升,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流动摊贩挤占公共空间等问题逐渐显现。据街道反馈,报道发布后,多部门联合开展非机动车专项整治,当日规范停放1080台,查扣295台。
昨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此前被电动自行车“霸占”的盲道与非机动车道已恢复通畅,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破坏绿化等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偶见外卖骑手为抢时间快速穿行。“这两天明显感觉人行道通畅了许多。”在商场工作的李女士欣喜之余也表达隐忧:“时间一长,乱停车的情况不会又反弹吧?”对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持续推进一系列升级措施,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划分不同车辆停放区域并加装防护栏,协调商场物管增派4名保安员维持秩序,确保人车分流。
回访中,不少市民直言,从长远看,不能要求执法人员天天站在马路上执勤,还是要建立一些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街道管理面临的治理难题。“需要从实际出发,疏通解决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规范摊贩限时限地经营。”
此外,在回访华强城市花园附近时,记者还注意到,市民关心的绿化树被当作挂物架“兼职”使用的现象已得到解决,绿化树上悬挂的线路及杂物已被清理。
柔性执法+定点攻坚
劝离占道经营的商贩
视线转向凤塘大道,这条毗邻多个工业园区的交通干道,在前期评测中被指出下班高峰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突出。回访时接近晚高峰,尽管执法队员现场劝离占道摊贩,但仍有零星摊点聚集。针对凤塘大道、沙福路等路段流动摊贩聚集问题,街道执法队告诉南都记者,将推出“错时延时”执法新举措,在晚高峰时段加密巡查频次,摊贩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问题一经发现,即刻处理。面对流动摊贩与下班人流叠加的管理压力,街道计划在工业园区周边空置地块设立摊贩疏导点,从源头破解占道经营难题。“以前下班路上全是摆摊的,现在清爽多了。”在附近物流园上班的赵先生感慨道,但也有流动摊贩向记者抱怨,“我们也不想占道,就怕疏导点离得远,生意不好做”。
凤塘大道的破局之路仍在探索中,而不远处的桥南新区育才路,因地处城中村、人流量大,常陷于与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的“拉锯”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拥挤杂乱的人行道如今已恢复畅通。福海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乱摆卖流动性强,因此容易反复回潮,针对报道反映的乱摆卖回潮现象,街道执法队将联合桥头社区、物管等部门开展市容整治工作,采取“徒步巡查+定点值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育劝导手段对占道经营的商贩进行劝离。在街边经营便利店的陈先生连连点赞:“之前摆摊的把路堵得水泄不通,生意多少受影响。”他期待能建立起长效机制,让整治成果实实在在地巩固下来,“别再反复了”。
利用城市闲散和碎片空间
划定三色网格规范摊贩经营
事实上,在城市治理的天平上,当占道摊贩满足着市民的廉价餐饮需求时,简单的驱赶或者罚款都不是治本之策。“通过空间重构可以实现有序管理。”在现场,一位市民得知是南都“圳街评测”栏目回访后,主动上前分享了他对摊贩管理的观察与建议,他透露,自己曾在街道工作多年,乱摆卖的确是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他认为,目前相关部门在摊贩管理上陷入“不疏不堵”的尴尬局面:从疏导层面看,承认摊贩合法性存在政策障碍,且规划的摆摊区域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严管方面,执法手段有限,同时顾虑民意反弹,导致治理效果不佳。随着摊贩数量增多、乱象丛生,不少市民的态度也从最初支持摆摊,转变为认为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对此,该市民提出“疏堵结合,空间重构”的治理思路。他建议,深圳可充分利用城市闲散和碎片空间,划定“绿、黄、红”三色网格区域,分类规范摊贩经营。其中,绿色、黄色网格区域允许一般性小商品销售、非现场加工饮食类摊贩经营,由街道直接划定;而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的红色网格,用于现场加热加工饮食类摊贩,需经社区、小区居民投票确定,以此减少争议。在管理细节上,所有划定的摆摊网格进行编号,市民需每月一次通过公开实名登记认领摊位,便于监管与溯源。
同时,政府可统一设计生产带有标识和编号的摊贩车,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供取得摆摊资格的市民认购。在保证标识和编号清晰的前提下,允许市民对摊贩车进行个性化装饰,兼顾管理规范性与经营特色。该市民强调,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对非规定车辆、非规定时间、非规定区域的摆摊行为,坚决予以查扣没收,以此形成“疏堵结合”的治理闭环。
专家建议
城市如何既有“颜”又有“序”?
“以系统思维推动疏堵结合、多方协同”
如何塑造既有“颜”又有“序”的城市形象,以精细化管理实现烟火气与文明并行?这是深圳在超大城市治理中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南都记者走访发现,占道摊贩、“游击停车”等民生痛点背后,折射出城市治理中平衡多方需求的紧迫性,而“疏堵结合”的创新实践,正为破局提供新思路。“我们既要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维护城市秩序,简单的‘一刀切’治理显然行不通。”一位基层执法人员坦言。事实上,深圳已有街道开始尝试更具温度的治理模式。例如,在城中村周边划定“临时便民服务点”,统一规范摊贩经营时段、卫生标准,既保障生计,又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城市治理的智慧,在于找到弱势群体需求与公共资源配置的‘平衡点’。”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表示,无论是划定临时停靠区、设置平价便民服务点,还是推广智慧停车系统,这些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长效方案,比“运动式执法”更有生命力。她认为,唯有以系统思维推动疏堵结合、多方协同,才能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种治理智慧的本质,是将城市视为动态生长的生命体,既要以制度刚性划定边界,也要以人文柔性涵养包容,让每个个体都能在规则框架内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南都调研 总第684期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