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洞头新闻网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 、WZSK1112
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是陈启鹏坚守了十余年的“战场”。作为一名男护士,他以敏捷的思维、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手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今天的《白衣战士的奉献与坚守》专栏,让我们走近这位“男”丁格尔,听听他的故事。
在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无影灯下的陈启鹏身着绿色手术服,口罩与帽子包裹严实。手术中,他全神贯注,凭借对手术流程的熟稔,精准快速地传递各种器械,与主刀医生默契配合。
2010年5月,陈启鹏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踏入洞头区人民医院,开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全新征程。十余年来,陈启鹏凭借敏捷的动作、清晰的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在手术台上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全力护航。
“那时学校调剂专业,原本我是学影像专业,当时护理学院老师说‘男护士的体力优势在急救特别重要’,这句话让我下定了决心。”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陈启鹏说。
作为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性别差异曾给陈启鹏带来一些困扰,职业偏见也如影随形。但陈启鹏并没有被打倒,医院在人员安排上采用混搭模式,妇科手术由女护士负责,避免病人尴尬。而陈启鹏则充分发挥体力优势,在搬运病人、长时间站立和高强度工作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职业偏见肯定是有的,但其实一场手术完美结束,那个时刻所有的标签也都被忽略了。”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陈启鹏说。
在2000余场手术中,无论是复杂精细的DSA介入手术,还是骨科、泌尿外科等高难度手术,陈启鹏都能与主刀医生密切配合,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护理任务。看到病人从痛苦中解脱,重获生命的希望,这也成为他坚守岗位最强大的动力。
“我轮转过好几个科室,见过很多病人痛苦的样子,所以我个人觉得病人手术结束后推出手术室的那一时刻,其实就是我坚守的意义。”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陈启鹏说。
手术台上,护士常被称为“医生的第三只手”。一个提前的操作预判、一个眼神或手势的非语言沟通,都可能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与主刀医生形成默契,陈启鹏反复模拟和培训,深入了解每个手术的步骤和医生的习惯,他还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同事,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他看上去是一个比较高大形象的男生,但他跟我们相比起来,他很细心很负责。因为科室的轮班制,他除了会上班的时候带教我;在没有上班的时候,也会提前一天在手机上跟我讲解第二天的手术细节,把医生的习惯提前告知我,让我去配合其他老师,让我觉得他特别细心。他不仅是一个特别好的同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带教老师。”同事金柔柔说。
“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在洞头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深化自己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技能,比如实习生的带教,科研等工作,继续为海岛的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陈启鹏说。
有爆料扫码加小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