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中长期来看,它的作用非常强烈。
全国人口数据早就公布了,2024 年全国人口相比 2023 年,降了 0.1%。
从全国来看,人口的高点是在 2021 年。
过去的三年,人口都是持续下滑的,但是 2024 年的同比降幅是 0.1%,2023 年是同比降 0.17%,2024 年相比 2023 年,人口降幅收窄了。
但各位更关注的是具体城市,因为房子是不动产,每个城市的房子跟人口的关系都是本地化的事。
近段时间,全国主要城市的 2024 人口数据陆续已经公布了,老杨收集整理之后,把数据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看整体,我们统计了全国 50 个大中城市。全国人口是连降三年了,但是呢,50 个大中城市的人口是增长的,从来就没降。
2024 年的同比增速是 0.47%,相比 2023 年的 0.15% 的增速呢,明显地扩大了,说明大城市地区人口流入的态势还是不错的。
贵阳、合肥连续两年冠亚军
我们看一下具体城市的人口增速。
这张表是全国的一线二线城市,2024 人口相比 2023 增速最高的是贵阳,增长超过 3%,主要反映出人口回流,外出打工的人口回流到贵州。而且 2023 年贵阳也是全国人口增速最高的城市。
但从楼市角度来看,贵阳城市能级偏低,买房也只能用来自住。
排名第二的是合肥,增长 1.51%。合肥城市产业经济经营得不错,对人口的吸附力是蛮强的,2023 年合肥也是全国第二。
合肥与贵阳不同,身处长三角城市群,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房子的升值性大幅强于贵阳。
排名第三是南昌,人口增速是 1.56%。
南昌与合肥是邻居省会,但其楼市却明显弱于合肥。南昌人口增速较高,也是与人口回流有关。
排名第四是深圳,1.12%。深圳的房产长期升值性,仍可高看一眼。
第五是太原,1.11%。与人口回流有关。
人口下滑的城市有五个,北京、上海、西宁、哈尔滨、长春。
北京、上海,因为人口规模控制,如果没有人为的管控,人口肯定是升的,看看深圳、广州就知道了。
总体来看,边远地区的弱二线人口增速是偏弱的。
三线城市:浙江强于江苏
我们再来看一下 17 个重要的三线城市。
增长相对明显的是芜湖、温州、珠海、佛山、东莞、金华、惠州。
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说明经济活力比较强,依然在吸引着外地的打工群体。
人口表现比较弱的有三个城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徐州、廊坊和岳阳。
廊坊是华北的城市,是环京的重要地区,都市圈外围的吸附能力下滑。
岳阳是中部地区的三线城市,人口偏弱可以理解。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和浙江的差异,这两个省都在长三角,而且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但江苏城市的人口明显弱于浙江,无锡、徐州、扬州、南通,人口明显要弱于温州和金华。
其实,人口与跟楼市表现也是相匹配的。过去两三年,江苏的很多城市楼市要明显弱于浙江的相关城市。
关注强二线,锁定大湾区与长三角
我们再来看一下,分类型地区的情况。
2024年,强二线城市,人口增速最高,达0.6%;弱二线增速是 0.5%,三线增速是 0.3%,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都是 0.3%。
总体来看,二线城市要强于一线和三线,但一线主要是京沪拖后腿。
全国七个大区当中,大湾区的增速最高,达 0.9%。
其次是西北 0.7%,西南 0.6%,也就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回流情况比较突出,很多以前在东部打工的群体更愿意回到老家在本地工作生活。
东部增速 0.5%,华北地区增速 0.2%,长三角增速是 0.4%,东北地区最差,人口下降 0.1%。
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大湾区的人口表现要明显超过长三角,但是各位要知道一点,2022 年疫情闹得比较凶的时候,大湾区人口流失幅度,人口的降幅要明显大于长三角,大湾区人口的恢复性增长要超过了长三角。
另外,如果单独看,2023 年长三角增速是 0.7%,大湾区是 0.6%,2023 年长三角的人口恢复性增长速度要快过大湾区;到了 2024 年,大湾区的人口增速又超过长三角。
咱们回顾过去三年,其实大湾区和长三角人口增速差别不大,仍然是全国人口吸附力最强的地区。
不过,从楼市短期变化来看,2024 年 9 月底新政之后,大湾区的楼市的成交量的表现要超过长三角。
这就非常神奇了,短期来看,这两个区域城市的楼市表现跟人口的匹配度依然是比较高。
因此,还是要提醒各位一点,人口不仅是决定城市楼市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时候它的短期表现也非常突出。
各位可能通过人口数据表现,来挑选房子增值性比较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