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无人机(UAV) 正在重塑现代战争——从乌克兰战场到南海有争议的天空——并促使中国积极升级其反无人机能力。最近以高功率微波系统和人工智能辅助自主拦截器为特色的演示揭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中国军队战略,旨在抵消大规模无人机群和第一人称视角(FPV)攻击无人机。中国现采用一种多层防御方法,将电子战、定向能武器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拦截系统 相结合,结合了动能和非动能解决方案。
从阿塞拜疆和苏丹到乌克兰和以色列,无人机在各地的成功和多样化使用暴露了传统防空系统的明显差距。为瞄准大型、快速移动飞机而建造的传统系统一直在与敏捷、低空飞行且经常成群作战的大规模无人机作斗争。与无人机的成本相比,传统防御也非常昂贵。一个美国盟友用一枚价值300多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击落了一架价值200美元的无人机。
看到这些趋势,中国军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去年夏天的训练演习中,对策仅成功抵消了大约40%的来袭无人机。这些令人失望的结果促使中国军事规划者重新考虑他们的方法。
中国对反无人机技术的承诺体现在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上。市场上现在有3,000多家制造商以某种形式生产反无人机设备,凸显了对该领域的战略重要性,而最近的采购数据显示,反无人机系统的采购急剧增加。仅在2024年,政府当局就发布了205份与反无人机技术相关的采购通知,与2023年的122份和2022年的87份相比有了重大飞跃。这种激增反映了中国对低空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强有力的无人机缓解措施的需求。
军事评论员主张将强大的探测网络与动能和非动能对抗措施相结合的分层防御。这种方法融合了雷达、光电传感器、电子战和人工智能,用于实时威胁分析,从而能够快速对抗蜂拥而至的无人机。目标仍然很明确:在敌方无人机对关键资产造成损害之前将其破坏并使其瘫痪。
因此,中国的反无人机战略强调整合一系列检测和参与系统。先进的反无人机雷达试图通过分析无人机独特的电磁特征来检测无人机。为此,有源和无源雷达的组合,例如YLC-48“无人机终结者”,这是一种专为无人机探测而设计的具有360度覆盖的便携式相控阵雷达。无源雷达系统(如 DWL002)的一个特殊属性是在不发射信号的情况下提供低可观察性的无人机检测,这使得它们对电子战威胁更具弹性,并且不太可能被发现并被动能打击作为反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雷达与 AI 驱动的传感器融合网络协同工作,以提高跟踪精度和响应协调性。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多种雷达类型整合到其防空生态系统中,反映了扩大探测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点和提高对抗性电子战对策的生存能力的更广泛趋势。
然后,此类雷达与光电传感器和电子战系统混合,形成一个互连网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国有军工电子巨头CETC开发的“天穹”(Sky Dome)系统。该系统将雷达、干扰和定向能对策组合到一个能够进行实时威胁分析的自动化网络中。
有效的反无人机作还需要无缝的指挥和控制(C2)集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强调了整合人工智能驱动决策、多传感器融合和网络化防御资产以有效对抗无人机集群的必要性。全盛科技和成都孔宇科技等公司声称将人工智能与先进的射频检测和干扰系统集成,以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机无效化。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检测准确性,还缩短了响应时间,这是面对快速移动的无人机群时的关键因素。
中国正在投资 C2 网络,将不同的国防资产统一到一个有凝聚力的系统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远模”综合指挥和控制系统仍然是这些工作的核心,它与天穹系统相结合,以同步雷达数据、光电输入和电子战能力,以实现威胁评估的自动化和快速协调。
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进一步支持了这些举措。联创光电等中国国防公司正在寻求人工智能驱动的成像和瞄准技术。这些创新提高了无人机跟踪和拦截的精度,使整个防御系统更加灵敏。国有企业和私营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例如四川6912通信技术公司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合资企业,专注于高功率微波技术)推动了创新并加快了商业进步向军事应用的过渡。
一旦找到,必须击落无人机,这涉及传统导弹拦截器以外的其他新方法。中国最重要的 CM-UAV是北方工业公司生产的飓风3000(Hurricane-3000),这是一种最近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大功率微波武器。该系统被描述为相当于“将数千个微波炉发射到天空中”,提供快速的、全区域的电磁脉冲,能够在3,000 米半径内炸毁无人机电子设备。这将使它能够同时与多个目标交战,从而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对抗协同无人机攻击。
作为 飓风3000(Hurricane-3000)的补充,北方工业还生产了飓风2000( Hurricane-2000),这是一种安装在装甲车上的小型移动变体。尽管这两个系统都面临着能量耗散和高功耗等挑战,但中国工程师正在采用基于氮化镓(GaN)的放大器来提高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这些改进有望提高各种地形的作战范围和适应性。
中国还对基于激光的反无人机系统进行了大量投资。由中国保利科技开发的寂静狩猎者(Silent Hunter)激光防御系统就是这一努力的 例证。这种30千瓦的光纤激光器可在最远4公里的范围内瞄准并摧毁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其有效性已在国内安全行动中得到证明,并已开始在国际上使用。例如,沙特阿拉伯在反击胡塞武装攻击无人机后,已将寂静狩猎者(Silent Hunter)纳入其防御系统。
寂静狩猎者(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国有国防企业集团(AVIC)和(CASIC),正在推进自己的激光平台。中航工业的Light Arrow和Sky Shield(没找到国内代号及报道)系列以及中国航天科工的 LW-30 和 LW-60 等系统提供快速的车载无人机拦截。它们集成了AI驱动的自动化和多波段目标定位,扩大了作范围以应对各种无人机威胁。这些激光系统不仅减少了对昂贵的导弹拦截器的依赖,而且由于它们能够在不需要弹药的情况下提供连续射击,因此有望降低运营成本。
规模较小的非传统公司在开发用于反无人机任务的高功率激光系统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民生证券的一份报告Raycus Lase的激光器提供精确瞄准,能够远距离烧穿无人机组件。光束聚焦和散热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进一步丰富中国解放军不断增长的基于激光的无人机对抗措施库。
中国反无人机的进步揭示了三个重要发展:致力于学习和掌握冲突和技术的最新趋势;坚决努力确保其领空的安全;以及在未来冲突中主导电磁战场的更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