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5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通报,协和医学院“4+4”医学博士董某莹,存在系统性的全盘造假。
入学资格是假的,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2019年境外招生对象应是2018至2019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的本科毕业生,还必须按照试点班入学课程要求修完总学分不少于66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
根据网友们扒出的董某莹个人履历:其中学即出国读书,大学先是进了一所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院),后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学经济学。这所学校虽然顶着哥大的名头,实际却是一所独立学院,大致相当于此前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也就是国内的三本。这样的学校,按理根本不应当获得入学资格。
同时,董某莹在申请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时,还伪造了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等4门课程共计16学分的成绩。这样的造假,显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
博士论文是假的,通报指出,董某莹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综述除外)与同年毕业的北京科技大学他人学位论文重复率超过20%,存在抄袭剽窃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有分析发现,董某莹的论文在核心方法、实验设计甚至文字表述均存在严重剽窃。
学术论文也是假的,通报指出,董某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有3篇属于不当署名、1篇属于重复发表。
这一系列的系统性的造假,显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环节就能完成的,背后一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人。
明目张胆的造假能够通过协和“4+4”博士的审核,至少暴露三重问题:首先是材料审核的形式化,招生审核部门是否对境外学历进行过实质性核查?其次是推荐人制度的失效,为其提供的推荐的学者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是招生权力的寻租空间,是否存在招生负责人与中介机构的利益输送?
值得注意的是,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实行“申请-审核”制,招生工作小组和专家组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这种制度设计本意是选拔跨学科人才,但在缺乏透明监督的情况下,反而为权力滥用提供了温床。正如国家卫健委通报所指出的,协和在录取资格确定环节存在“试点方案不严密、管理不严格”的问题,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董某莹这样的 “问题博士”能够一路闯关。
此前,网友还扒出过一些疑似存在类似问题的协和“4+4”博士,据传背后有一条成熟的跨国镀金产业链。部分留学中介与国内外学术掮客形成利益同盟,为权贵子弟量身定制“学术速成套餐”:从代写申请文书、购买SCI论文挂名,到运作国际会议报告席位,最终实现“野鸡大学学历+顶级学术履历”的完美包装。
董某莹的博士论文的造假,首先是导师责任的缺位。作为论文第一责任人,董某莹的导师是否对研究过程进行过实质性指导?其次是评审机制的失效,根据协和医学院的规定,博士论文需经过查重、双盲评审等环节。但董某莹的论文在重复率超20%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答辩,那么参与答辩的专家组成员,是否认真履行了学术把关职责?
而董某莹的学术论文署名不当、重复发表,意味着在论文发表环节,相关期刊的审稿流程同样存在漏洞。学术期刊是否对作者贡献进行过实质性审查?是否存在人情稿、关系稿现象?
董某莹的造假链条能够环环相扣,绝非个人之力可为。从社区大学转学证明到论文署名挂名,从招生材料伪造到规培资格“空降”,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操作与内部配合。这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由中介机构、学术掮客、高校管理人员组成的灰色产业链。
董某莹的“全程造假”,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崩塌,更是制度性信任的危机。当造假者能够凭借伪造的学历与论文堂而皇之地进入医疗体系,当顶尖学府的招生与评审沦为权力与资本的游戏,公众对医学教育的信任、对医疗安全的期待,都在这场荒诞剧中受到冲击。
国家卫健委已启动对“4+4”试点的全面评估,协和医学院也在深入整改。但要真正重建信任,还需要系统性的制度重构,让医学教育回归“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让学术殿堂不再成为造假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