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为印度拿到霹雳-15E残骸,有可能从中发现部分先进技术而担忧时,日前印度国防发展与研究组织(DRDO)传来了好消息——鉴于“霹雳-15E的技术水平,不及印度国产‘阿斯特拉’系列,完全没有研究的必要”。


印度确实得到了一些相对完整的霹雳-15E残骸

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大吃一惊,但完全经不住推敲,要是印度真有这么先进的空空导弹,也不至于被歼-10CE打下来五架战斗机。发声的DRDO官员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后面又强调了,是“阿斯特拉”还在规划的两个改进版本,“远远超过霹雳-15E”。这句话的含金量,完全可以从两个改进项目的国际合作商身上看出来——“阿斯特拉”Mk2选择了以色列,“阿斯特拉”Mk3则是俄罗斯,两者在空空导弹领域都是二流水准。


印度战斗机残骸是不会说谎的

以色列防空导弹代表作是“巴拉克-8”,该导弹印度海陆空三军都大量装备,深度参与了这次印巴武装冲突,实战表现相当辣眼睛。在海上,舰载版“巴拉克-8”摄于CM-400AKG的威力,遥遥避战不敢接近。陆基“巴拉克-8”则参与了对10日对CM-400AKG的拦截,但现场除了“巴拉克-8”自己的零部件,至今没有看到CM-400AKG残骸。从技术上来讲,“巴拉克-8”是剑走偏锋的典型——其凭借275千克全重,居然拥有100千米的交战射程(美国ESSM以295千克全重,只有50千米的最大射程),代价就是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马赫。


CM-400AKG实战表现比预期要好

这种设计背后,是以色列无力发展大型远程防空单位,只能在“巴拉克-8”有限尺寸上做文章,以应对恶劣防空环境的真实写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巴拉克-8”的不足,以色列在改进型号上,应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双向数据链技术。印度“阿斯特拉”Mk2号称射程160千米,比Mk1版增加了60千米,如果再融合两项先进技术,理论水平确实不错。不过,且不说“阿斯特拉”Mk2至今还在纸上,距离服役还遥遥无期,就以“巴拉克-8”的实战表现来看,两项关键技术也很有水分。


陆基“巴拉克-8”防空系统

相比之下,“阿斯特拉”Mk3就更离谱了,该导弹似乎准备借鉴俄罗斯R-37M的核心理念,将射程提高到350千米。此外,DRDO还表示会在Mk3版本上,应用欧洲“流星”的一体化冲压发动机技术,颇有融各国精华于一身的味道。应该说,印度“阿斯特拉”系列的发展规划确实不错,三个版本的迭代抓住了空空导弹技术脉络,只不过也就只是规划不错。“阿斯特拉”Mk1从2020年就开始生产,先后交付了至少248发,据说可以搭载到印度所有战斗机上,但这次实战一枚也没见到。


雄心勃勃的“阿斯特拉”Mk3

“阿斯特拉”Mk2原计划2023年服役,实际上现在都没影子。而DRDO展示的导弹全重只有275千克,战斗部重量为60千克,都与“巴拉克-8”一模一样,同时最大速度还暴涨到4.5马赫、射程也增至160千米——既然印度能做到以色列做不到的事情,又何必要找以色列合作。“阿斯特拉”Mk3指标定的很高,但到目前为止飞行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可见俄罗斯并未真心提供技术。当然,R-37作为苏联时代的产物,本身就只能用于拦截机动、电子设备性能较差的战机,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霹雳-17”,有本质区别。


印度“阿斯特拉”发展过程堪比“光辉”战斗机

印度“阿斯特拉”项目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比霹雳-12还早。如今“霹雳-17”都初露峥嵘,“阿斯特拉”却连最基础的MK1版本,都没有形成战斗力,说超越霹雳-15E只能惹人发笑。当然,从中国的角度上出发,DRDO这种态度没有任何问题,反正实战是不会说谎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