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这场俄乌在伊斯坦布尔的和谈,成为国际政坛开年最大抓马现场。俄罗斯主动抛橄榄枝,乌克兰火速接招,全球都以为和平曙光来了,结果普京、泽连斯基、特朗普均缺席会谈。土耳其作为会谈场地的东道主,也介入其中。
俄乌鏖战三年之久,双方胶着不下,早已杀红了眼,俄罗斯为何突然提出和谈?
答案藏在残酷的战场现实里。尽管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取得局部进展,但持续消耗战已让俄罗斯疲态尽显。俄军推进速度迟缓,即便在战斗最激烈的顿涅茨克地区西南部,过去12个月里推进还不到50公里。乌克兰低成本无人机持续袭扰俄后方,不仅消耗俄方防空资源,更让战线陷入处处防守、处处漏风的尴尬局面。俄军继续硬拼,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潭。
战场之外,西方制裁虽未让俄罗斯经济崩溃,但高科技设备禁运、金融封锁、能源市场缩水等问题,正逐渐蚕食其战争潜力,财政赤字与通胀压力却与日俱增。
在这种背景下,普京选择以无条件和谈的姿态出击,本质是想通过外交破局,缓解战场和制裁带来的压力,为后续博弈争取主动权。
然而,俄罗斯提议和谈后,泽连斯基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他迅速回应,但附加条件是他只和普京谈,其他人免谈。
乌军4月在哈尔科夫州的攻势陷入停滞,西方军援也出现断供苗头。美国转向有偿援助并延迟交付武器,欧洲也无力提供更多的支援。更致命的是,乌军兵员枯竭,前线士兵疲惫不堪,继续硬扛下去,结果可能是失血过多。
泽连斯基此时接受和谈,既是向国内展示争取和平的诚意,也是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但真正让泽连斯基不得不低头的,是来自美国的强压。
欧洲态度同样微妙,德法英波四国联合呼吁30天停火,表面施压俄罗斯,实则暗示乌克兰该妥协了。
尽管俄乌双方各怀心思走到谈判桌前,但核心利益分歧根本无法调和。
俄罗斯的谈判底线已划分清楚,一是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克里米亚、乌东四州归属俄罗斯。二是乌克兰必须保持中立,永久放弃加入北约。三是乌克兰削减军备,解散亲西方军事力量。
当然,乌克兰的立场也是寸土不让。要求俄罗斯归还所有占领领土,包括克里米亚。坚持加入北约,寻求西方军事保护。另外还要求俄罗斯为战争损失赔偿,并追究普京政府责任。
双方条件完全背道而驰,甚至连和谈前提都谈不拢。泽连斯基还要求先停火30天再谈,俄罗斯却表示边谈边停火,这意味着谈判还没开始,双方已经陷入僵局。
更讽刺的是,泽连斯基强调只与普京对话,普京却派总统助理梅金斯基带队,这种不对等的谈判阵容,直接暴露了双方缺乏基本信任。索性泽连斯基也不参加了,特朗普见状,对于俄乌此次谈判的前景并不看好,声称另有安排抽不出空参加。
这场和谈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的态度。但遗憾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和谈动机,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真正为俄乌和平考虑。
特朗普开始有和谈条件由俄乌自行决定、美国只当调解人的倾向。他将俄乌停火视为政治加分项,急于通过促成谈判,兑现选举时的承诺,向国际展示其外交能力。
美国算盘很清晰,继续援助乌克兰成本太高,若能推动停火,能从俄乌泥潭中快速抽身。实现体面退场后,将更多精力转向其他战略方向。
欧洲的立场同样矛盾,德法等国迫切希望缓和局势,避免战争外溢冲击欧洲经济。而他们又不愿彻底得罪美国,更不敢与俄罗斯握手言和。这种摇摆态度,导致欧洲在和谈中缺乏实质性影响力,只能当传声筒。
此次土耳其作为东道主,积极从中斡旋。于是出现了土耳其、美国、乌克兰先举行三方会谈,再举行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的三方会谈的场面。
这场耗时三年才等来的俄乌首次直接对话,本以为会带来和平转机,但眼下来看这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从目前局势来看,俄乌不愿直接对话,这场和谈大概率会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双方可能达成短期停火协议,但核心矛盾依然存在,未来冲突随时可能重启。
如要解决俄乌冲突,需要俄乌有一方在领土、安全等核心问题上做出妥协。而这种妥协,在民族情绪高涨、地缘政治对立严重的当下,几乎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俄乌想要达成一致,肯定要经过多轮谈判。或许还将以时停时打的方式,继续消耗两国的人力、物力与希望。一旦谈判有实质性成果,特朗普或许就会迅速现身来邀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