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海天文馆联合徐家汇书院、上海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打造的沉浸式天文科普项目“行走的天文馆@徐家汇书院——星海书航XR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徐家汇书院发布。这是“行走的天文馆”系列体验内容首次以大空间的模式,走出位于临港的上海天文馆,来到市中心,带领更多市民展开跨越时空的星际对话。


徐家汇书院内的星际元素。叶宇摄

“行走的天文馆”是上海天文馆去年10月推出的XR沉浸式体验项目,基于元宇宙技术基础,通过超高清建模、天文垂类大语言模型、XR大空间自由路径规划、体感手势互动等专项技术,将上海天文馆丰富的展项和珍贵藏品进行了内容重构和数字化重塑。“‘行走的天文馆’可以说是基于天文馆,高于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健说:“上海天文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网红’馆,与广大观众对天文知识的渴求不无关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让天文馆插上新的翅膀,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本次发布的“星海书航”大空间版是“行走的天文馆”系列内容首次进驻上海市中心的公共空间。体验内容根据徐家汇书院的现场结构进行了二次定制,通过LBE大空间和全高清建模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观众将化身探险者,在讲解员“晓天”与外星伙伴“科飞”的引导下,开启从神话秘境到天体科学的奇幻旅程。


徐家汇书院版“行走的天文馆”体验现场。叶宇摄

现场还有一件珍贵展品——来自500年前的南丹陨石,将在徐家汇书院“限时”展出约一周。关于该陨石的记载,可追溯至明代《庆远府志》,书中这样描写明朝时期(1516年)发生于广西南丹的天文异象:“西北有星陨,长六丈,蜿蜒如龙蛇,闪烁如电,须臾而灭。”后来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人们发现广西不少料子无法熔炼,最后经过中国科学院专家考证后,确认其为1516年降落于南丹的星际碎片。由此,南丹陨石也成为国内通过“二重证据法”认定的最早陨石记录。本次展出的是其中体积较大的一块陨石,含92.35%铁镍合金及稀有矿物,表面保留气印和熔蚀痕迹,为研究宇宙射线提供了关键样本。


1516年的南丹陨石。叶宇摄

徐家汇书院版的“行走的天文馆”将于5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每场可容纳20人左右,体验时间约为半小时,市民游客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购票预约。

原标题:《来徐家汇书院看500年前的陨石,“行走的天文馆”系列首次进驻上海市中心》

栏目主编:吴卫群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叶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