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通来自警方的紧急通报,打破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环卫工作的日常节奏,家住西乡街道的李女士不慎将价值2万余元的项链当生活垃圾“扔”了,当发现自己误扔了项链,垃圾桶里的垃圾早已被拉出了小区,无奈之下李女士向警方求助。
“得赶在垃圾被进一步压缩处理前找到!”转运站主管曹佩钰向南都记者回忆到,在接到街道城管科通知后,在公司的安排下,工作人员通过监控锁定清运路线,初步判断项链极有可能藏身于垃圾压缩箱内。范围缩小后,他立即通知停止向压缩箱投放垃圾,随后,又从其他站点抽调了4名清洁工来帮忙寻找。曹佩钰解释道,“压缩箱里面正常能放10吨垃圾,从失主小区分拣出来的垃圾有10多桶,已经陆续投放到压缩箱,差不多有2吨,从10吨里面找金项链显然难得多。”
一场特殊的 “寻宝行动”在宝安西乡荔园路垃圾转运站展开,搜寻现场,热浪裹挟着刺鼻的腐臭味直冲脑门。压缩箱内的垃圾层层叠压,食物残渣、潮湿纸巾、破碎塑料袋相互缠绕。寻物心切的李小姐也来到垃圾转运站,和4名环卫工人一起拆解垃圾。“我们分组,从压缩箱两端开始,地毯式搜寻”,曹佩钰介绍,虽然之前的安全培训主要针对日常环卫工作,也会提及市民求助、捡到东西上报如何处置等情况。
“找到了!找到了!”经过连续3个小时不停翻找,李女士丢失的金项链最终被找到。曹佩钰回忆,找到项链的那一刻,大家都挺高兴的,他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当时没有一点把握,在2吨铺开足有100多平的垃圾堆里找小链子,不亚于大海捞针。”失而复得的李女士也连声道谢。喜悦过后,环卫工人们又开始将翻出的垃圾重新铲回垃圾箱。下午2点多,善后工作全部完成后,他们又赶回各自的岗位,继续投入到自己日常工作中。
曹佩钰提醒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丢垃圾、旧物时,可大致检查一遍是否有重要的东西误丢,以免带来麻烦;若已经确定误丢,应及时联系垃圾清运班组,联系得越早,才更有可能找回失物、挽回损失。
记者观察
虽然只是一件小小的金饰,但背后承载的是群众的信任和期盼。这或许就是城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条项链的失而复得,更是普通人在城市中“被看见”的获得感。
从警方接警联动,到环卫部门通过监控锁定清运路线、暂停压缩箱作业,再到转运站主管迅速抽调人力、制定搜寻方案,这一系列举措展现出基层应急响应的高效。4名环卫工人在2吨垃圾堆里连续翻找三小时,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更彰显出对群众诉求的重视。
这条寻回的金项链,对李女士而言,或许承载着特殊的记忆;对参与搜寻的各方人员来说,是一次“群众关切无小事”的生动实践。这样的高效响应,依赖于环卫公司的经验积累与精准判断、监控系统的完善等多方面条件。当“以民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每个岗位面对群众诉求时的主动作为,平凡岗位上的责任心便能汇聚成照亮市民生活的微光。而城市的温度,正是由这一个个具体的、温暖的瞬间积累而成。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