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到河北沧州市的游客达404.9万人次、同比增长21.34%,旅游总花费29.91亿元、同比增长9.24%。
近年来,沧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旅游强市,旅游接待和服务保障硬件、软件双提升,“双世界遗产”之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沧州段、世界自然遗产南大港湿地)品牌不断擦亮。
大运河畔,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气势恢弘,汇聚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展示非遗展项1022项,宛如一个“不散场的非遗集市”,可感、可视、可品、可赏、可体验。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笔下的运河夜色,如今在沧州中心城区13.7公里水道上重现。
南川楼前的武术表演。
暮色四合,皓月当空,游客乘船穿越由《诗经》诗句组成的光影幕墙,岸边矗立的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交相辉映。游船靠岸,南川楼前,数名武者展示沧州武术,长拳长枪、单刀双刀,一招一式尽显燕赵豪情。“镖不喊沧”印证了当地崇侠尚武的传统。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市拥有孟村八极拳等53种拳械,占全国41%,这里更是霍元甲、大刀王五的故里。沿着主街前行,南川老街两侧,光看着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孟村清炖牛肉、河间驴肉火烧等招牌字样,就让人垂涎欲滴。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醉倚的朗吟楼门前,“百戏之魂”中幡、旋盘、喷火等杂技表演引来阵阵惊叹,不禁令人想起吴桥县作为“天下杂技第一乡”的美名。老街尽头,沧州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市集,人头攒动。义诊摊位前,免费体验完的游客纷纷感慨,“传统中医如此精妙”。
朗吟楼前的杂技表演。 | 王珏玮 摄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吴桥县进、青县出。流淌千余年的大运河,既是水脉,更是文脉,如线串珠,荟萃当地的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目前,沧州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京杭大运河、沧州铁狮子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全市备案博物馆2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1座;全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河间皮影戏),国家级非遗19项(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省级非遗12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名,省级154名。
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金台表示,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心城区建设南川楼、朗吟楼,打造南川楼文化街区、沧州坊商业街以及大运河生态廊道等,改善大运河中轴线两岸的环境风貌,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沧州铁狮子与旧城遗址公园位于沧县旧州镇。
狮城沧州不仅有贯穿全境的千年大运河,还是“千年国宝”沧州铁狮子所在地。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州旧城内,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长约6.3米、体宽3米、通高5.5米,造型雄伟、怒目圆睁、巨口大张、威风八面,重约40吨,占当时全国铁产量的1/60,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体形最大的铁铸工艺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
巳时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耀铁狮子斑驳的肌理,襟前“狮子王”三个字愈发清晰可辨。沧州,这座因大运河而兴、东临渤海湾的河海狮城,在文旅融合赛道上,正以“王者之姿”昂首向前,不断书写“文武双全”的崭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