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斜杠青年富兰克林,请问有什么问题吗?”“我是你的心理老师,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想和我聊聊吗?”当冰冷的算法开始读懂少年心事,教育正变得更有温度、更亲近人心。今天上午,第22届上海教育博览会(简称“教博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教博会以“‘育’见AI,智启未来”为主题,其中“AI+教育”特色主题展区最受关注。记者发现,上海教育在探索“AI+”过程中,不仅聚焦技术如何助力教学质量提升,更将AI技术延伸至心理健康、体质监测、教师发展等维度。
数字青花“活”起来
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展台,一个三维立体青花瓷数字化模型出现在屏幕上。这是该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对学校馆藏的清代康熙的人物故事纹青花瓶进行扫描和建模的成果。这样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会场高清立体展示,也可以应用于艺术品线上拍卖展示等场景,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在文物修复和保护过程中有着重要价值。观展累了,还能喝上一杯由该校雅茶韵社团同学们制作的冷泡凤凰单枞茶。同学们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市首批中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商贸旅游学校始终专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这款发酵度适中、冷泡后风味清透的茶饮,被确定为最适合在初夏时节的室内展会饮用。
图说:商贸旅游学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师生将数字化记录应用在专业学习中
“前进”“跟随”“摇头”“摆尾”“展翅”……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展区,一只大鸟正跟随口令,完成各项动作。它的头、脚、身体、尾部、翅膀及底盘等各部位由3D打印而成,各部件间由不同转向的舵机连接。利用AI图像识别与声音识别技术,这只机器鸟可以守护农田,通过智能化手段驱赶鸟类。在拥抱未来科技的同时,展台另一侧,AI也拉近了孩子们和传统文化的距离。海派绒绣是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与西方毛线绣花工艺相融合的一种独特绣艺,但是绘制纹样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去年12月,黄浦区劳模工匠进校园项目启动,依托图像识别与生成技术,初学者可以充分发挥创意创作独属自己的纹样,再跟着来自恒源祥的工匠师傅们,在一阵一线中体验绒绣魅力。
智慧教师懂“读心”
走进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展区,由EduChat教育大模型支撑的AI智慧教室引人注目。智能黑板将无尘书写、护眼屏幕与本地化AI中枢完美融合,教师可实时生成个性化教案,系统自动批阅作业并生成学情分析报告。更令人感到技术温度的是,情感交互机器人“小花狮”,通过声纹情绪识别与生物电传感技术,精准捕捉学生焦虑波动。“当监测到焦虑信号时,小花狮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情绪平复,并生成可视化情绪图谱供教师参考。”展区负责人介绍,该设备已在校内心理辅导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本学期学校还开发了一套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系统,注意力训练、反应力训练等趣味训练内容广受学生欢迎,也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另一大助力。
华四附中学以“华四大脑”智能中枢构建为核心,通过拓展学习与自主管理空间、优化教师教育教学空间、重构校园智慧管理空间等三个空间的建设。
在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AI运动管家”如今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技术“伙伴”。参展的小李同学对着大屏练习跳远,每一个动作都被屏幕精确捕捉,心率、消耗热量等数据实时记录并分析。据介绍,所有采集的数据都会被智能设备上传至学校平台,经过深入挖掘分析后形成个性化的“运动档案”,为教师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今年初,智慧录课分析平台在延安初级投入试点。这个平台能自动识别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频次、学生专注度曲线等二十余项指标,生成多维度的教学评估报告,也正帮助教师更全面、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上课状态。“过去评课依赖主观感受,现在数据让课堂细节纤毫毕现。”现场展示的青年教师还为记者展示了系统提供的一张“课堂热力图”,图中不同色块清晰标注了各时段的学生参与强度。别小看这张课堂热力图,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回答问题,是因为害羞,还是因为不懂?这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技术终须服务于人的成长。”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展出的AI教育应用既保持了科技的前瞻性,又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内核。据悉,除了为期三天的线下展览,本届教博会线上展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市民可通过“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云参会”。
原标题:《第22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午开幕,让算法“读懂”少年心事》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来源:学校供图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