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最怕的是什么病?
他为何被重庆巫溪村民称为"马铃薯界的白求恩"?
比利时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为何成为欧中互利共赢的例证?
车兴壁(左)与塞尔内尔(右)在田间工作
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大巴山深处,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家家种薯,户户薯农,是巫溪农业的一大特点。不过,199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几乎年年流行的马铃薯晚疫病成为当地农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车兴壁是国际马铃薯中心客座科学家、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协作网中国区总协调人,退休前曾经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工作。
车兴壁: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年降雨量超过五六百毫升以上的地方都容易发生这个病害,如果不预防的话,马铃薯就没有产量,甚至绝产。说实话,原来防不住,以化学防治为主——就是打农药,有时候打得太早,有时候打得太晚,就造成大面积损失。
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农学家弗朗索瓦•塞尔内尔和他的团队成功推出了一套能提前三四天预测晚疫病暴发的"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1999年,塞尔内尔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并同中国专家举行了关于植物保护的学术交流会。
各国马铃薯专家合影(左一为塞尔内尔,左三为车兴壁)
车兴壁:他们给我们介绍这个预警系统在欧洲怎么帮助农民提前预测病害,选择药剂。紧接着我们就到比利时去学这个系统。塞尔内尔特别主动,每年都负责联系。每年请他们两三个人过来,在我们田间指导工作,我们再派人过去,就这么合作。
塞尔内尔:我们第一次来巫溪是1999年,我们考察了大部分的田地和土壤情况,看到马铃薯晚疫病问题非常严重,农民们面临着严重损失。作为一个公立机构,我们决定开始与重庆开展友好合作,用非商业的方式推动预警系统在巫溪的应用,解决这里的马铃薯晚疫病问题。
车兴壁:这个系统引进来了以后,我们再通过好多年的实验,确实是成功的。马铃薯的产量每亩大概能挽回损失有300公斤到1吨。塞尔内尔在中间起了特别大的协调作用,每年到中国来开展很多培训。好多老乡都说,他每年到中国来帮中国做事,相当于"马铃薯界的白求恩"。
在塞尔内尔的参与和协助下,中国还开发出"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中国和比利时两国普及使用,甚至还推广到非洲的卢旺达等国家。
张君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2011年在重庆遇到塞尔内尔,在交流中他了解到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模型。
张君: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模型实现自动化处理,开发出产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构建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对晚疫病侵染实时计算,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微信自动推送到农户和科研人员的手机上。预警系统精准预测最佳施药时机,降低用药成本,实现减药增效,为马铃薯绿色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015年,塞尔内尔获得了重庆市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奖励"重庆友谊奖"。2018年,他又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塞尔内尔说,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至少去两次重庆, 50余次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塞尔内尔:我一直在观察中国农村的变化和成果,这太不可思议了。我认为,像中国这样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得到如此积极改善的地方是很少见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治理模式,与西方所推崇的不同。我对未来中国会逐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充满信心。
2025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塞尔内尔与中国的故事体现出的正是欧中跨越半个世纪的务实合作、民心相通。
塞尔内尔: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我们之间的友谊非常真挚。我们在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努力地工作,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巫溪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贡献。对我来说,在巫溪的工作生活是非常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