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深夜,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通明。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米哈尔·巴拉诺夫斯基刚刚结束与美国商务部的视频会议,转头就向《华尔街日报》放出狠话:“我们不追求快速协议,只要好协议!”



三天前中美刚宣布互降115%关税,欧盟为何突然硬气?当中国用“关税减法”逼退特朗普的贸易大棒,欧盟真能照搬这套剧本吗?

中美协议里的“欧洲焦虑”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墨迹未干,欧洲人已嗅到危机,这份协议让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从145%骤降至30%,而中国对美国商品税率也从125%压到10%。

表面看是“双赢”,实则暗藏杀机——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仅2235亿欧元,而中国对欧出口高达5162亿欧元,一旦美国市场对中国半开闸门,大量中国商品可能掉头涌入欧洲。



更让欧盟如鲠在喉的是特朗普的“双标操作”,就在中美谈判期间,美国商务部长贝森特当着欧盟贸易专员的面,把瑞士、英国列为优先谈判对象,直言“欧盟排在队伍末尾”。这种赤裸裸的轻视,让曾打出“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讨好美国的欧盟官员颜面尽失。

布鲁塞尔的“反攻算盘”

波兰副部长巴拉诺夫斯基的强硬表态绝非孤例。5月15日,瑞典外贸大臣本杰明·杜萨在欧盟紧急会议上撂下狠话:“若美国只给欧盟美英协议同等待遇,就等着950亿欧元反制清单落地!”这份清单涵盖美国对欧出口的民航客机、医疗器械和农产品,精准打击波音、辉瑞等巨头命脉。



欧盟的底气来自三重筹码:

  1. 产业链捆绑:德国汽车零部件35%依赖中国稀土,法国核电依赖中企焊接技术,断供就能瘫痪欧洲工业;
  2. 规则武器:5月8日欧盟启动WTO诉讼程序,指控美国“对等关税”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3. 东方突围:中欧刚刚恢复全面高层交往,冯德莱恩收到访华邀请,随时可启动“中国市场替代方案”。

谈判桌上的“时间魔术”

欧盟此刻的强硬,实则是被中美协议逼出的“应激反应”。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正紧急修订对美提案,新增液化天然气采购、AI芯片联合研发等条款,试图用“技术换关税”。

这种策略模仿了中国“以市场换时间”的战术——2024年中国允许特斯拉扩建上海超级工厂,换来美国暂缓芯片禁令。



但欧洲的“拖延战术”风险重重,美国对欧25%的钢铁关税仍未取消,10%的基准关税暂停期只剩53天。

欧盟委员会估算,若谈判破裂,德国汽车业每月将损失23亿欧元,意大利红酒出口暴跌41%,正如《金融时报》所言:“欧盟在钢索上跳舞,脚下是产业空心化的深渊。”

棋局终章与新生

当巴拉诺夫斯基在布鲁塞尔喊出“要谈就谈全面协议”时,郑州机场正忙着将10万吨美国大豆转运德国汉堡——这批货物享受了中美关税协议的红利,却绕开了欧洲本土粮商。这种荒诞现,正是全球贸易秩序重构的缩影。

欧盟的觉醒来得太迟,但未必太晚,5月14日,中企突然加码投资匈牙利电池工厂,法国电力集团宣布采购中国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这些动作无声宣告:当旧盟友靠不住时,新伙伴早已在敲门。



正如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评论:“中国用关税战教会世界一个真理——谈判桌上没有救世主,唯有实力永恒。”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