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路天桥通行
改善“微循环” 疏通“大动脉”
罗高路天桥
期遇美好生活的
人行天桥
近日
北三环车水马龙间
升起一道亮丽弧线
历时数月
建设的罗高路人行天桥
终于和大家见面啦!
这座长38米,宽4.5米的钢箱梁桥
用匠心承载着
对市民出行需求的深度回应
从“能过街”到“走好路”
从“人车争道”到“各行其道”
以“绣花功夫”诠释着
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守护求学路
一座天桥背后的民生温度
过去,北三环汉都新苑中学附近总会上演这样的场景:成群的学生背着书包,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小心翼翼穿行,孩子紧拽着家长的手,在车缝间小跑通过,刺耳的刹车声、急促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让每一位路过的市民揪心。高庙村村民表示,过马路就像闯关,孩子一出门心就悬着。惠西村的李老师也是感慨道,孩子们的安全是老师和家长最大的心病。
这样的场景,是北三环沿线群众多年的“心头刺”。随着未央区城市更新的推进,北三环北侧的汉都新苑小区及配套中小学拔地而起,但道路南侧的高庙村、惠西村等村庄与学校仅一街之隔,却因北三环日均过万的车流量,让短短几十米的马路成为千家万户的“安全考题”。
据统计,每天约有900名学生需要穿越这条繁忙的交通动脉,早晚高峰时段人车混行、险象环生,威胁生命安全,加剧道路拥堵。
群众的需求,就是城市治理的“哨声”。在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育部门、交警部门的意见后,未央区城管执法局将解决北三环“人车矛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如今钢箱梁桥横跨北三环,孩子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安全无忧地走向校园,家长们的眉头舒展了,司机们的通行顺畅了,这条曾经的“风险路”,真正变成了“平安路”。
疏堵保畅
城市交通治理的双赢之道
北三环作为区域交通主动脉,承担着连接主城区与绕城高速的重要功能,承担着巨大的交通压力。早前,行人过街主要依赖地面斑马线,但密集的人流与疾驰的车流形成“时空冲突”,每次早晚高峰,人流成簇集聚,车辆被迫频繁减速,制约了车辆通行时间,导致该区段的交通拥堵,安全方面也存在极大隐患,部分群众为图方便甚至横穿马路,加剧安全隐患且影响交通效率。随着区域发展以及对外联系日益增强,交通设施与群众出行需求矛盾日益凸显,北三环段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剧。
面对“人车争道”的困局,未央区城管执法局联合住建、资规等部门,以“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
01
科学选址
人行天桥选址,在管勘、地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行天桥建设的可落地性,并精准对接学生出行“主动脉”,覆盖高庙村、惠西村等主要生源村落,聚焦沿线建材市场周边,服务周边建材市场商户、村民以及待开发地的未来人群。
02
人性化设计
桥体采用“缓坡梯道+折返式无障碍坡道”复合体系(坡度1:2与1:10),老人、儿童及骑自行车者可无障碍通行,学生骑行自行车上下学更安全便捷;桥梁排水采用纵横坡散排方式排水,确保雨天桥面无积水;两侧安装1.4米高防抛护栏,既防攀爬又保安全。
群众口碑:这桥设计得太周到了!让老人不觉陡,孩童不觉危,残障人士不觉难,让每个细微需求都被温柔承接。高庙村村民也竖起大拇指:“这座桥架在了老百姓心坎上!”
03
社会效益
通过“人车分流”,一方面可以避免行人穿越道路时影响车辆正常通行降低交通运行效率,通过改善“微循环”从而疏通“大动脉”;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行人穿越马路带来的聚集以及随之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缓解北三环段交通压力,改善区域交通环境,提高区域交通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罗高路人行天桥的建设,是未央区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缩影,下一步,未央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把更多群众“天天有感”的小事,办成提升城市品质的要事,用高效服务回应群众关切,用责任担当守护城市温度。
来源|未央区城管执法局
编辑|周晨宇
审核|李巍 张小刚 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