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
一、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中华水塔”重大责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致信祝贺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寄予“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殷切期望,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明确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这些年,从三江源头到大湖之畔,从农区人家到草原牧乡,青海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力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共创美好生活,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生态保护是青海工作的根和魂。这些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指引下,青海坚决扛起源头责任,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海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汲取传统生态智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有利于促进国家公园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离不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海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党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青海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了青海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宝库。历史上青海各民族自觉根据耕地、山林川泽和水资源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文化,凝练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顺时取物”“万物并育”的生态哲理、“敬天畏地”“与天地合其德”的生态理念。汉族认为“要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藏族认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天下万物彼此相连”,蒙古族尊称草原是“大命”,回族主张以“仁爱之心爱护生物”,土族每家每户都乐于种植花果草木等。这些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传统生态理念蕴含着敬畏天地、珍爱自然、呵护环境、珍惜资源、善待万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而且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都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不违农时”的生态时序观,“取之有度”的传统资源观。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认知和精神财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生态自然观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其核心要义在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增强民众文化自信;赓续民俗文化传统,筑牢生态文明基石等,是其重要内涵。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山敬水、珍爱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高度融合,对国家公园内的自然状况有着深刻理解,与国家公园联系最为紧密,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和精神价值的直接体现。这种跨越数千年的生态认知体系,既包含“万物有灵”的原始敬畏,也有系统性的资源管理智慧,更发展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从心灵深处认同缤纷多彩的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激励每个人要热爱人类,爱护万物,从而实现万物共生,和谐发展,这在维护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世居民族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适应着自然环境,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我们要积极挖掘、培育青海各民族的生态智慧,用古老智慧点亮现代生态文明,创造一个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三、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新时代以来,青海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一个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正拾级而上。青海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重要启动区,这里每年有600亿—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我们坚决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设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快推进,青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三江源各族人民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如今,青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8.12%。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由上世纪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监测数量现已超过1200多只,青海湖各种鸟类超过60多万只,青海湖裸鲤由2002年保护初期的2500多吨恢复到现在的12万多吨。通过持续不断的创造性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人与自然一定能够和谐共处。
青海集山宗、水源、胜境、神韵、净土等诸多特点于一身,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以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未来五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处理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正视发展劣势与发挥比较优势、现有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推动算电协同发展,做好生态旅游这篇大文章,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让高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发展前景更光明,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来源 | 青海生态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