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6日,北京寒风凛冽,解放军总医院却暖意融融。



毛新宇的妻子刘滨刚生下一个男婴,护士抱着孩子出来报喜时,守在门外的毛家人都笑了,这孩子和太爷爷毛泽东同一天生日,都是12月26日。

毛家第三代:从“迟到”的孙子到红色传人

时间倒回1970年1月,77岁的毛主席第一次当上爷爷。当秘书把襁褓中的毛新宇抱到中南海时,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提笔写下“毛新宇”三个字。谁料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年仅6岁的毛新宇甚至没来得及和爷爷拍张合影。



毛新宇的童年是在父亲毛岸青的教导下度过的。毛岸青这辈子吃尽苦头:4岁丧母,和哥哥毛岸英在上海街头捡垃圾、睡马路,被特务打得头破血流,直到1936年才被党组织送到苏联。

在莫斯科,兄弟俩挤在集体宿舍啃黑面包,却把毛泽东寄来的书单翻得卷边。

1947年,毛岸青终于回到延安。毛泽东看着瘦弱的儿子,心疼得直叹气。

可当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时,这个饱经沧桑的父亲只是默默把电报叠好,转身对工作人员说:“打仗嘛,总要死人的。”

毛岸青的婚事:主席亲自当“月老”

1957年,毛岸青在大连养病,44岁还是单身汉。毛泽东急得托人捎话:“你嫂子的妹妹邵华在北大读书,你们年轻人多接触接触。”

原来邵华早给姐姐透露过口风,毛岸青也偷偷给小姑娘写过信。

1959年,刘思齐带着妹妹邵华去大连探望毛岸青。毛岸青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紧张得直搓手。

倒是小姑娘大大方方开口:“毛大哥,我姐说你苏联话讲得好,能教我几句吗?”这一教,就教出了半辈子缘分。



1960年婚礼那天,毛主席托人送来一块手表和一床被子,手写信里只有一句话:“要好好过日子。”婚后毛岸青常对妻子说:“爸这辈子没给咱们留钱,就留了句话,低调做人。”

毛东东降生:名字藏着太爷爷的“密码”

2003年毛新宇当爸爸时,全家人最上心的就是起名。姑姑李讷摸着小婴儿的脸说:“这眼睛鼻子,简直和新宇小时候一个模子刻的。”

当听说孩子生日和太爷爷同一天,李讷突然一拍大腿:“别用冬天的‘冬’了,问他太爷爷借两个字!”



李讷建议:叫‘东东’多好!”邵华一琢磨,“东”字既暗合毛泽东的“东”,又应了生日的“冬”,当场拍板。江泽民得知后还专门打电话祝贺:“毛家第四代,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毛家精神:从流浪儿到红色传承人

毛岸青临终前拉着儿子手说:“把我葬在你奶奶杨开慧旁边。”

2007年老人去世时,身上还穿着40年代那件旧棉袄。邵华在悼文里写:“他走得安静,就像他来时那样。”



如今毛东东已长成大小伙子,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毛新宇常对儿女说:“太爷爷没给咱们留金山银山,就留了本‘如何做人’的无字书。”

每年清明,毛家人都会去杨开慧墓前放一束野花,就像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说的:“开慧活着,该多疼这些孙子啊。”

从上海街头的流浪儿到中南海的红太阳,从苏联病房里的少年到韶山冲的守墓人,毛家四代人的故事,藏着中国革命最真实的密码。

就像李讷说的:“起名借字是小事,借到太爷爷那股子精气神,才是大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